协力种质创新 共建基因工程
【团队简介】
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是一支具有克难攻坚精神,团结协作合力的科研团队。作为农业科学首批科技创新工程团队,团队现有正式编制人员10人,博士后、聘用工作人员、研究生近80人,主要围绕基因工程用基因及技术研究、农用基因工程猪及医用基因工程猪研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团队先后主持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一等奖、北京市专利一等奖、农业科学科技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近50项,在《Genome Biology》、《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BMC Genomics》、《Scientific Reports》等权威刊物发表SCI论文上百篇,2008年入选农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2012年入选农业部创新团队、获农业科学2008-2013年度先进集体。
团队首席李奎教授现任农业部畜禽遗传资源与种质创新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农业部转基因动物及饲料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五指山猪保种场(北京)和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种质资源中心负责人。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并被评为农业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200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2年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2013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央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严谨求实,创新开拓,勇攀种质创新高峰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也是猪肉消费第一大国。面对我国尚无完全国产化的现代化商品瘦肉型猪种、猪育种工作相对落后的现状,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团队创新性运用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手段,开展对引中外猪种的遗传改良和选育,实现猪的种质创新。
团队长期从事猪产肉性状相关重要基因研究,针对产肉性状基因发掘困难和可用标记缺乏等制约因素,创建了基因资源高效发掘及分子标记开发利用技术体系,并开展育种应用,于2012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成果已在我国10省市25个种猪场得以应用,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我国猪品种改良提供了分子标记和技术支撑,对充分挖掘优异基因资源和发展我国种猪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团队建立了稳定的猪体细胞克隆和原核注射技术平台,创新了复合性状基因工程猪、可控表达基因工程猪、基因编辑猪等基因工程技术, 均已申请国际专利。获得了多种基因工程育种材料。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转基因安全性控制,致力于转基因动物与饲料的安全评价工作,起草了数项行业标准,建立了一系列转基因动物检测标准和规范,为转基因动物研发和应用保驾护航。
团队在五指山小型猪培育、小型猪SPF净化研究、小型猪动物疾病模型制备等方面进行大量研究,先后获得国内首例用于转双基因和三基因糖尿病模型猪等。获得了较大群体的小型猪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诱导模型。2014年农业部组织国内着名专家对本团队部分相关成果进行了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育成小型猪近交系,实现了种质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2013年获农业科学科技成果奖特等奖。
团队在《Genome Biology》、《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BMC Genomics》、《Cell Research》和《Animal Genetics》等国际权威刊物累计发表英文SCI论文上百篇,获美国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近50项,获软件着作权2项,制订行业标准4项。
明确分工,乐于奉献,众人齐心扬帆远航
2004年1月,李奎教授作为农业科学一级岗位杰出人才引进,即着手组织筹建团队。目前团队正式编制人员10人,博士后、聘用工作人员、学生近80人,建成了以引领学科前沿的首席科学家为核心,以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科研骨干为主体,具有专业人才和科研辅助人员相配套,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十年来,团队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由60后领域内知名专家领衔,70后中青年骨干脱颖拔尖,80后新鲜力量源源补充的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成功需要克难攻坚的精神,更加需要团结协作的合力。作为团队的“掌舵者”,李奎教授认为一个团队需要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的科学问题,团队的合作科研可以实现智慧、力量、经验等资源的合理调动。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丰富,涉及动物遗传育种、生物工程、细胞生物学、动物营养等,经过多年的磨合,成员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猪基因工程技术、基因资源挖掘技术、农用和医用基因工程猪制备与表型评价等方面研究工作默契配合,紧密攻关协作并顺利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
团队精神需要全局意识、合作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十年来,团队成员间根据专业及个人特长,有着不同的分工,但是彼此不计个人得失,互相帮助,互相配合,为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而共同努力。
以人为本,承前启后,绽放青春璀璨光彩
创新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猪基因工程与种质创新团队这支年轻的团队已初步形成个性务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善于学习,易于接受各种新事物;积极进取,富有竞争意识;勇于创新,敢于冲破传统的禁囿的团队文化。
团队成立以来,一直着力完善科教紧密结合的育人模式。在培养青年人才上倾注更多的心力和心血:逐步完善鼓励创新、包容的文化氛围,鼓励青年人才勇于尝试,充分信任青年人才,放手让他们承担重要科研任务,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爱国敬业的科技尖子人才。团队青年技术骨干得到较大空间发挥自身特长,所取得的成绩也得到院所、学界肯定:团队1人于2011年入选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秀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全所共2人);2人于2014年获得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优青杰青后备人才资助(全所共4人);1人以农业科学英才计划A类人才引进。
团队注重实践的传统和宽容的文化氛围也给青年人尽快融入创新团队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给青年人才发挥用武之地的同时,也适当给予压力,促进他们快速成长,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刘志国博士是2013年7月刚刚加入团队的“新人”,他毕业于名牌大学,入职后就加入到团队在昌平区南口基地的五指山猪保种场和猪体细胞克隆平台,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在基地工作的日子里,他已经习惯了基地简单而“有趣”的生活:保障猪场的安全及正常运行,安排基地工人的生产生活,这样的工作单调而琐碎却又要求细致担当;组织细胞克隆平台的科研工作,完成团队内的体细胞核移植以及胚胎移植工作,深入研究猪胚胎发育的机制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原理,充满刺激和挑战。在北风萧萧的冬日,他见过烈风狠狠地吹倒围墙;漫过人高的杂草中,他拿起镰刀,带领基地的工人和学生清理;也曾被猪舍中的氨气熏得眼泪直流,烧锅炉弄得满脸漆黑变“黑人”,而这些难言的辛苦,成了他人生的美好回忆。正是这些专业扎实、不畏艰苦的年轻一代,给团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
栉风沐雨十余载,桃李芬芳为三农。团队培养毕业博士生近40名、硕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10余名,其中1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3人次获博士后基金特等资助,3人次获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1人次获农业科学优秀博士后称号。这些年轻人也成了畜牧人,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已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在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一线挥洒青春,绽放青春的璀璨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