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蕊莲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景蕊莲

【字体:

  作物抗旱机理复杂,研究难度非常大。农业科学研究员景蕊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在发掘利用作物抗旱节水基因资源,发展生物节水农业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前进。

  矢志不移 生物节水做贡献

  景蕊莲1958 年出生于山西南部的农村。父辈们为了抗旱保苗、抗旱夺丰收,肩挑车拉、运水浇地的场景,深深地刻在她童年的脑海里,后来村里修建了扬水站,但沟底水库里的水却一年比一年少,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苗受旱。1977 年她毅然报考了大寨农学院这个当时的全国重点农业院校,开始了对作物科学的探索。而真正带领她进入生物节水研究领域的,是她来到中国农科院攻读博士学位后的两位导师——董玉琛院士和胡荣海研究员。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她的业务能力迅速提高,两位导师 “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的道德风范也成为她在科研道路上学习的楷模。

  通过学习,她深刻认识到,干旱缺水不仅是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制约全球农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匮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的一些地区,人们生活用水都很困难。然而,我国种植业产品的70% 来自灌溉耕地,农业用水占全国用水总量的比例高达70% 以上。发掘利用作物抗旱节水基因资源,发展生物节水农业是抵御干旱、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景蕊莲刚到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时,她的导师胡荣海研究员就退休了,所领导和同志们信任她,让她挑起了作物抗旱节水研究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作物抗旱性是复杂的数量性状,受作物种类、环境条件等影响,研究难度非常大。曾经有同事好心地劝她换一个容易出成果的研究领域,但她执着地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应该不畏艰难,努力探索,因为我国急需发展生物节水农业。

  景蕊莲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知难而进,开拓创新,一心扑在事业上。她和课题组的同志们积极追踪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中国是小麦种质资源大国,国家种质资源库已经保存了4.3 万份小麦种质资源。但是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抗旱节水基因资源家底不清,限制了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难以满足小麦育种和生产发展的需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成套的抗旱性鉴定技术与评价标准,在这方面国外也没有完整的标准可以借鉴。因此,她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研究抗旱性鉴定评价的技术与指标。进行作物抗旱性鉴定,需要严格把握干旱处理条件,她最担心的是夏天。当时的研究条件比较差,在试验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试验材料不受突如其来的阵雨影响,多少次,他们抢着给试验材料遮雨,人却被雨水浇透了。经过反复试验,取得了可靠的试验资料。在此基础上,她主持起草了《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初稿,通过广泛征求相关研究工作者的意见,与专家们反复研讨,终于制定出我国第一个作物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标准——《小麦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2007 年该规范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作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发布实施,现已被国家旱地小麦品种审定机构和育种单位广泛应用,推动了全国作物抗旱节水鉴定评价的标准化进程,提高了抗旱节水种质资源的共享水平和新品种选育效率。

  她和课题组同志们多次深入山西、河北、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干旱缺水地区,看到裸露的河床、饮水困难的农民,她的心里沉甸甸的。一些地区地下水位连年下降,水井越打越深,但是农民为了追求高产,在小麦一生中要保浇5—7 次水,不但浪费水资源,还直接影响到经济收入。他们就在当地进行作物抗旱节水品种和技术的展示与宣传,改变农民种粮的观念,由单纯追求高产转向增产增收、节水增收。农民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种粮为了赚钱,就使劲往地里浇水,结果一年投入了很多,收入却很低。现在通过使用作物抗旱节水技术,不仅减少投入,节约水资源,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以身作则 潜心钻研谋创新

  作为课题主持人,为了寻找研究的突破口,景蕊莲坚持追踪国内外研究动态,学习先进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加班加点已习以为常,在她的日程表里,几乎没有休息日,课题组的学生们说,景老师快把办公室当成自己的家了。说到“家”,在生活中如何处理好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是每一位女同志都要面临的两难选择。她热爱工作,也爱家,也想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工作之余她只能留出很少的时间照顾家庭、陪伴家人,为此她深感愧疚。她爱人理解支持她,是她工作和学习的好后勤,尽管爱人工作也很辛苦,但仍主动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女儿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懂得了母亲的心愿。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为她留出了更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

 
景蕊莲(中)在实验室工作
 

  国家“十五”计划最后两年,她时常感到身体不适,但因课题任务紧,总是无暇顾及,一直拖到2006 年9 月下旬,才不得不住院手术治疗。出院时,医生嘱咐休息两个月。然而此时,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已经启动,她只在家里休完国庆假期就上班了,召集有关人员准备科研项目材料。通过大家的努力,课题组又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产品”重点项目的研究课题“作物抗旱节水遗传性状鉴选与利用”。

  景蕊莲在小麦抗旱节水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2009 年她被选为第三届国际抗旱大会的国内学术委员会委员,应邀作大会发言。在这次大会上,她又被选为第四届国际抗旱大会的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农业磋商组织(CGIAR)“挑战计划项目”(GCP) 主任M. Ribaut 博士和专家通过学术交流与实地考察调研,于2007 年委托她主持承担了GCP 的指令性项目“分子标记选择与常规技术结合改良中国北方小麦抗旱性”。2009 年又进一步委托她主持指令性项目“亚洲小麦抗旱性改良”,在项目启动会上GCP 负责人评价道:亚洲小麦抗旱性改良项目选准了地点( 中国),选准了团队,选准了人。

  她和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攻克了一个个难题。在作物抗旱节水鉴定技术与评价指标、遗传多样性分析、抗旱种质资源筛选、抗旱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分子标记,以及抗旱节水种质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着的研究进展。2008 年,她参加选育的抗旱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运旱21—30”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 年,她主持完成的“中国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利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她参加完成的“小麦品种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应用”又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以人为本 凝聚力量攀高峰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就是力量。工作中,景蕊莲坚持真诚、豁达、奉献的做人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带好团队,努力营造积极向上、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年轻人的成长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从国家“十五”计划开始到“十二五”,她连续主持国家“863”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的植物抗旱节水课题,为了做好工作,她主动向国内同行提供研究材料与技术,共享研究信息,不但加速了课题研究工作进展,也培养了一批年轻人,壮大了生物节水研究队伍。由于工作需要,课题组接纳了一部分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参与研究工作,最近又招收了国外留学生。她先后培养博士后3 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9 名。对于每一位同学,她都给予热忱的关怀和认真的指导,使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她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徐重益的论文于2008 年先后被评选为农业科学和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9 年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她的学生中有40 多人已顺利走向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部分学生已经成为单位的研究骨干,学生们的进步也使她感到莫大的欣慰。

  景蕊莲深知,生物节水农业研究任重道远,“愿将辛劳唤甘露,省却清泉育禾苗”,这是她的决心和志愿,也是她的追求。景蕊莲主持承担的国家“十二五”863 计划“节水农业”重大专项课题,以及“973”计划项目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课题正在实施中,她将继续带领她的团队,团结协作,努力拼搏,不断创新,争取为发展我国的生物节水农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