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光志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童光志

【字体:

   他渊博宽厚,赤子之心,三十春秋献身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他的经历生动刻画了一位年轻科学家拼搏奋斗的励志路径:他29 岁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30 岁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成为当时我国农业系统中最年轻的高级专家,同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他33 岁被评为农业科学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4 岁入选农业部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35 岁被评为农业科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之后又相继获得哈尔滨市青年科技奖以及哈尔滨市十大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十佳青年、黑龙江省和哈尔滨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就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任农业科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农业科学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童光志。

  艰苦奋斗 天道酬勤

  童光志,1962 年出生于普通农家,祖籍是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出自贫寒农家的他,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性格,为他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童光志与“兽医”结缘纯属偶然。1978 年——国家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不满16 岁的他参加完高考就继续回家务农,直到老师拿着成绩单找到家里,才知道高考成绩已过分数线。但当填报志愿时,他反而满脸愁容,因为当时对于一名农村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来说,大学的概念在脑海中很模糊。班主任老师为了确保村里这唯一通过高考分数线的学生能顺利进入大学,“ 包办”为童光志填报了兽医专业。就这样,从此他与兽医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时,年轻的他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当时令人羡慕的“铁饭碗”工作,而是在梦想的指引下选择了考研深造这条路。通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在1985 年和1990 年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硕士导师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兽医行业院士沈荣显教授,他的博士导师也是我国兽医行业受人尊敬和爱戴的院士殷震教授。作为一名学生能有这样声名显赫的导师,令很多莘莘学子为之羡慕。

  “宝剑磨砺锋始出,梅花苦寒香自来”。在光鲜的背后,更多的是辛勤的耕耘与艰辛的付出。从1982 年到现在,童光志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科学研究上。众所周知,搞基础研究是一项既艰苦又枯燥的工作。尤其是想要在生物技术这个崭新的领域里取得突破性进展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他以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水滴石穿的钻研精神,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在科学道路上前行。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他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里经常会有他苦读和做试验的身影。参加工作后,更是一心扑在科研上,即使是之后担任了研究所领导职务,他对科研也从没有放下过,按他的话说:“我工作的时间中60% 是用在科研上。”他既担任所里的行政职务,还作为课题的主持人,扮演着双重角色。他经常外出开会和参加学术交流,但凡外出,他一直都随身携带电脑,这样可以随时随地收发邮件,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在他认为,这些“功课”都是可以在出差路上完成的。用他的话说:即使是在登山,他也会把电脑背上山顶。为了不耽误实验室的工作,他常常会在会议结束当天赶最近一班飞机回到上海,然后直接回到所里继续实验室工作,常常会看到深夜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在周末,只要没有外出,都会到所里忙碌研究工作。因此在他的生活工作中,几乎没有节假日之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过去的30 多年间,他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出色地完成了学业,而且以数百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令许多兽医界的前辈刮目相看。他勤奋的工作,出色的成绩,获得了多项荣誉:1999 年被评为首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2003 年获人事部、中组部、教育部、中宣部、统战部、科技部共同颁发的留学人员成就奖,2004 年获科技部颁发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奖(金牛奖),2009 年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评选的第二届振兴中国畜牧贡献奖(杰出人物),2010 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1 年被评为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童光志相继被聘为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被聘为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8 所大学的客座教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预防兽医学进展》和《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主编,《病毒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生物工程学报》《中国预防兽医学报》等十几种专业刊物的编委等。

  艰苦奋斗、天道酬勤。他带着执着的追求与坚定的梦想,在农业科研这片热土上充满着激情,奉献着青春。

  赤子之心 归国之路

  上本科时童光志学的外语是日语。上研究生时接触到的相关专业文献都是英语,因此学习英语对他来说迫在眉睫。他以常人无法想象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毅力,一边自学英语,一边阅读英文文献成为了他研究生学习中的生活习惯,之后还报名参加英语培训班并顺利通过了考试,这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机会总是青睐于有准备的人”。由于不仅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而且英语成绩优异,他先后两次应邀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进行了长达5 年的合作研究工作。第一次是恰逢世界银行贷款公派到美国留学这一机遇,他被公派到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当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之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回到曾经培养和教育他的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第二次是20 世纪90 年代初,当时童光志已担任哈兽研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一职,但由于那时国内的试验条件相对较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招生名额特别少,实验室的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于是,他选择再次出国继续深造。当时正值大批国内人才外流的高峰期,很多人都认为童光志肯定会一去不回,但只有他自己坚信“我一定会回国的”。果然,1996 年年初他再次如期回到了祖国。面对国外优越的实验条件、高度现代化的实验设备、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和丰厚的待遇,童光志并没有因此动摇自己回国的决心,而是履行了自己出国时的诺言:“我一定会回国”。这句话,5 年之间验证了两次。他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平淡地说:“上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下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还要对得起自己做人的良心。要不是因为赶上国家重新高考招生,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我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回来后我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万里回国路,二十年砺剑心。他的心中始终澎湃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他用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诺言,用渊博的学识报效祖国母亲。

  潜心科研 再创佳绩

  归心似箭的童光志回国后,正赶上国家“九五”开局之年。由于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高的知名度,在申请“九五”课题时,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经过不懈努力,不负众望的他一连串获得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农业部重点项目、中华农业科教人才基金项目和农业科学跨世纪人才项目等资助。值得一提的是,他作为总负责人主持的“ 863”高科技项目“鸡传染性喉气管炎、马立克氏病和新城疫二价、三价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获得研究经费250 万元,这样的经费支持力度当时在国内是少有的。之后童光志在国内兽医界的学术声望和地位节节攀升。“十五”以来,他共主持承担了35 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05 年他被聘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总经费为2 000 万元的“973”计划专项“动物重大传染病病原变异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和“863”计划重大专项课题“家畜病毒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

 
 
童光志在实验室工作
 

  在申请获得了多项科研项目的同时,他自“九五”以后,开始将工作重点转向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与应用。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勤奋努力,在国际上率先研制成功鸡痘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二价基因工程疫苗,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该疫苗于2005 年获得新兽药证书,是我国批准的第一个禽用基因工程疫苗,也是国际上第一个成功预防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基因工程疫苗。该项成果获得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之后,他又成功构建了表达猪蓝耳病病毒GP5 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疫苗。该疫苗以同时预防猪伪狂犬病和蓝耳病,可显着降低母猪流产和死胎率,提高仔猪成活能力,为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疫苗于2007 年被农业部批准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正申报新兽药证书。与此同时,他成功研制出表达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gB 蛋白和新城疫病毒F 蛋白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S1 蛋白和IFN 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猪伪狂犬病毒TK/gE/gI 三基因缺失疫苗、表达H3 亚型猪流感病毒HA 蛋白的重组伪狂犬病毒疫苗,这 4 种基因工程疫苗均已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20 世纪80 年代在欧美几乎同时暴发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俗称猪蓝耳病,主要表现为妊娠母猪发生早产、流产、产死胎、弱仔和木乃伊胎,仔猪和育肥猪发生呼吸道疾病,影响生长速度。中国于1995 年首次暴发此病,随后几年迅速传遍全国。近10 年来,童光志带领他的团队,从全国各地猪群分离PRRS 病毒,进行分子遗传学分析,并针对经典PRRS 研制了一系列诊断技术方法和两种疫苗(均获得新兽药证书),这些防制技术产品已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该项成果获得2010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 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猪场均出现一种“高热综合征”,几乎各种年龄的猪群均有发生,死亡率很高(30%—100%)。为了有效防控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童光志研制成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并于2010 年被农业部批准生产应用,已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2 亿元以上。

  他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即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的基础上,利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研制新一代HP—PRRS 基因工程弱毒标记疫苗。此疫苗一旦投入使用,可以通过抗体鉴别技术区分疫苗免疫动物和野毒感染动物,极大地促进猪蓝耳病病毒的净化或根除,因此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每当人们谈起这些成绩,童光志总是坦然表白:许多科学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成就一种疫苗。因此,虽然这些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和开发都历时很长的时间,但有机会能完成,觉得非常幸运。他以创新的思维,潜心科研的态度,丰硕的研究成果,展示了一名当代青年科学家的人生风采。

  惜才纳贤 打造团队

  2007 年,童光志由农业科学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副所长被提拔为农业科学上海兽医研究所所长、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他就职后仔细分析研究所的实际情况,果断作出决策:要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力创一流的人才队伍、学科研究和条件平台,大量引进一批批优秀的人才。随后的几年中研究所共引进了30 多名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了使引进人才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快地成长起来,他想方设法做好“扶上马”工作。一方面通过加大院所长基金的资助力度,为人才提供科研工作启动经费。另一方面他将自己申请到的科研项目让给年轻人主持,充分给予年轻人施展才华的机会,为他们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几年下来,研究所由原先名不见经传的小所,一举成为同行关注和普遍看好的研究单位,尤其是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上海兽医研究所并愿意献身上海所的科研事业。在他任职的几年中,所里的科研实力得到了显着提升,科研工作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刚到上海所,他从“零”开始创建自己的科研团队。一开始设备仪器缺乏,做一个很简单的试验都要绕很大的弯儿才能完成。在他的领导下,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实验室设备齐全,管理规范,老师学生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司其职,共同为科研能力的提升添砖加瓦。在他的领衔下,团队现有农业科学一级岗位杰出人才2 名,高级职称人员7 名,固定人员中90% 以上都具有博士学位,科研辅助人员数量达到30多名。无论是承担的科研项目还是科研产出都是研究所里的“大户”,为提升研究所的整体科研创新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如今作为一名优秀的导师,童光志为培养动物医学人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自1989 年到现在共培养了14 名博士后、46 名博士、68 名硕士,大多已成为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教授和研究员,在科研一线为动物医学事业共同奋斗。其中曾有多人获得农业科学优秀博士论文。2010 年由他亲自指导的1 篇博士研究生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对此他颇感欣慰和自豪。他对同事真诚、坦率,对学生要求严格、治学严谨。他有句话经常挂在嘴边:“天上不会掉馅饼”,以此鼓励青年学生勤奋学习、踏实科研,多想奉献,少讲索取。尽管担任所级领导职务后工作更加繁忙,但他对于学生的培养工作毫不松懈。对于每一届研究生的开题、中期和毕业答辩的PPT 都是仔细审阅,和学生一起讨论修改,同时对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更是亲力亲为,一丝不苟,甚至连一些很小的问题都能一一指出。这些繁重的审阅工作对他来说,是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但是他认为,作为学生,毕业论文就是学生自己的作品,学生要做到最好,老师同样也要给予最好的指导,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生以后科学文章写作的培养,马虎不得。

  童光志惜才、识才、用才,在他热爱的科研领域中不断地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未来的科研事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血液”,给农业科学带来了不竭的生机和能量。在过去,童光志用慷慨激昂的斗志,艰苦奋斗的意志,赤子的拳拳报国之心和对科研的执着追求,在畜牧兽医界书写下了他成功的篇章;在未来,依旧艰苦的科研道路上,他继续会以热爱、责任、奉献和执着为理念,创造出崭新而更加辉煌的明天。

 

 农业科学上海兽医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