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林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王耀林

【字体: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今天是一个非常普及的实用技术,但在30 年前,却是一个十分新奇的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堪称为农业的一次技术革命。

  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结良缘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78 年10 月21 日,在北京12 国农机展览会上,王耀林作为专家组主要代表,和北京、黑龙江、甘肃、山西、江苏、吉林等省市科研单位的11位专家教授一起,与日本千叶县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石本正一社长等首次就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专项进行正式技术交流,从而揭开了我国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应用的序幕。

  王耀林确信,该项技术对我国低温、干旱、无霜期短、土壤贫瘠的地区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将对我国北方蔬菜栽培获取早熟高产产生重要影响。会后,王耀林迅速向农林部提交了《开展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试验研究》的报告, 引起高度重视。

  1979—1985 年,王耀林作为主持人,组织实施了全国13 个院校科研单位参加的以蔬菜为主的“塑料薄膜地膜覆盖早熟、高产机理与实用技术研究”课题,通过全国多区域、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试验攻关,在多种作物上大面积试验示范,圆满完成项目规定任务,取得了一批成果,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花生、棉花、玉米、水稻、烟草、果树、西甜瓜等数十种作物上试验示范获得成功。

  地膜推广启动了,但地膜的老化又成为技术推广的拦路虎。王耀林相继牵头主持进行了“中日合作耐老化易清除地膜田间应用效果试验”和“ 中日合作研究开发特殊农用地膜”两个国际合作项目的田间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积累了大量科学数据,为提高地膜耐老化质量、增加可清除性、防治残留污染、制定地膜国家标准提供了重要基础数据。

  在进行繁重试验研究的同时,王耀林还在宣传、推广上狠下工夫。在地膜发展初期,他先后到15 个省、市、自治区,40 余次深入农村第一线,为各地培养技术骨干达3 000 多人。

  为了加速技术推广,他加班参加编写了《塑料薄膜地膜覆盖栽培》及《塑料薄膜地面覆盖栽培技术》两本早期技术普及读物;担任顾问拍摄的“地膜覆盖”彩色科教片,拷贝达2 000 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教片拷贝最多的一部,获得了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科协优秀科教片奖。

  在王耀林的带动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在我国获得巨大成功,产生了极为显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自1978 年从日本引进,到1983 年地膜覆盖面积猛增至63 万公顷,超过日本,居世界首位,并在应用作物种类及高产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1983—1994 年,全国地膜覆盖累计推广达2 553 万公顷,共增产粮食2 107.4 万吨,新增纯效益88.15 亿元。相当于扩大了853 万公顷耕地。2002—2007 年,地膜覆盖面积稳定在1 334 万公顷以上。

  地膜覆盖还成功地支撑起“温饱工程”。1989—1991 年,我国16 个省、自治区共种植地膜覆盖玉米230 万公顷,总增产粮食50 亿公斤,使453 个贫困县、3 251.9 万人跨越温饱线,为我国“温饱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其投资少、见效快、可操作性强、效益高、适应地域广、应用作物种类多、可持续增产增收效果显着的特点,为广大农民接受和广为应用,成为抗御旱涝、低温冷害、盐碱危害,延长有效生育期,实现稳产、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成为农作物栽培流程中不可替代的关键技术环节,使全国1/8 的农民在应用地膜覆盖技术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1985 年,该项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潜心研究蔬菜设施栽培技术

  王耀林不但在地膜覆盖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而且在蔬菜设施栽培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推广工作。例如,他提出的塑料大棚蔬菜高产技术措施,使大棚番茄和黄瓜亩产最高分别达到1.5 万公斤和2 万公斤以上,分别获得了农业部技术改进三等奖,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

  王耀林还担任日本设施园艺设备及其配套技术的引进、消化与推广项目的技术负责人,从日本配套引进大、中、小棚园艺设施和设备,农膜,NFT 水耕装置以及高产优质蔬菜品种,电热快速育苗技术,嫁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多层覆盖保温节能技术,产品包装商品化技术,并结合我国传统蔬菜栽培特点进行了改进和创新,推广应用面积达7 867 公顷,直接经济效益达到8 000 万元以上,对我国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年如一日辛勤奉献在基层

  塑料大棚对作物的生长极其有利,但人进了大棚却像蒸桑拿一样难耐。王耀林克服长期不回家和严重的胃病等诸多困难,蹲点14 年,深入农业第一线,积极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协助当地政府制定生产和科技发展规划,
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

  王耀林情系农民,4 次进藏的故事不仅被传为佳话,也成为他服务基层的真实缩写。

  1982 年,他应邀去西藏自治区,连续2 个多月为藏族农牧民和当地驻军举办技术培训班,他克服高山缺氧反应,边讲课、边操作、边整理,临走时留下了5 万多字的讲义,为西藏地区发展蔬菜地膜覆盖和设施栽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1 年他第二次深入西藏拉萨、羊八井、山南等地区,把内地近年设施栽培所取得的新成果新技术向广大民、驻藏部队广为传授,推动了西藏塑料大棚和温室的发展。
 



王耀林在查看番茄病害发生情况


  1997 年王耀林退休后,又分别于2000 年及2003 年两进西藏, 为进一步推进西藏高原蔬菜设施园艺技术发展而尽心尽力。

  王耀林时刻挂念着基层农民,从2004 年起,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组织的科技列车老区行、西部行、龙江行、井冈行和延安行活动中,始终能见到王耀林活跃的身影。

  在“科技列车井冈行”活动中, 65 岁的王耀林是年龄最大的专家,但他依然深入南昌市扬子洲乡一些农民的番茄田里,仔细地检查着有问题的枝苗。“来我这看看吧”,拉王耀林帮忙的农民络绎不绝,王耀林索性当场给农民进行了培训。天色渐渐暗了下去,大部分专家已经上了车,准备回宾馆的时候,却不见王耀林的踪影。大伙正着急的时候,忽见王耀林拿着绿色的枝苗像孩子一样快速地在田埂飞跑,“没耽误吧,我准备把这有问题的枝苗拿回去好好研究一下”,他满怀歉意地对大家笑道。

  在这次活动中,王耀林为数以万计的农民进行了蔬菜种植技术的培训和现场指导。他认为,江西的蔬菜种植技术有一定的基础,水平较高,但目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多引进新品种和新设施。针对江西省高温、闷湿、光照不足而导致病虫害较多的情况,王耀林建议专门立项重点研究这个问题,另外还要强化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在“科技列车龙江行”活动中,王耀林深入绥化的广大农村,在为当地农民讲了一堂关于《节能型日光温室创新增效及可持续发展途径》课后,便径直来到蔬菜种植大户刘明高的大棚中,对他现场指导黄瓜和蔬菜种植。农民听完后都伸出大拇指,连夸王研究员讲得实用,听着解渴。

  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7 年,从黑龙江到西沙群岛,王耀林深入14 个省、市、自治区的29 个县旗,举办各种培训班41 次,现场技术咨询25 次,培训农民、基层技术员、解放军战士计3 410 人次。

  王耀林40 年如一日,一直埋头工作,积极奉献,在平凡的科研与新技术示范推广的岗位上,为蔬菜事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业科学蔬菜花卉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