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继增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贾继增

【字体:

  自基因技术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的生物科学家们便对其趋之若鹜,农作物上的基因大战,也向来紧张激烈,而能够在这场世界“基因大战”中有所建树的,往往是那些笃信勤奋而又执着前行的人。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继增,正是无数个这样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典型代表。

  我的心在中国

  1945 年8 月,贾继增出生于河南偃师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中国农业劳动的艰苦、农村经济的落后、农民生活的艰辛,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965 年,贾继增在3 张高考志愿表上填写的全部是农业院校。是年,他果真如愿以偿地考进了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1970 年,贾继增毕业后被分配到偏僻的陕西商洛当教师。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凭着对农业科研的兴趣与爱好,在那个资讯闭塞的年代,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小麦杂交育种和栽培的研究。

  1976 年,贾继增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 年以高分考入农业科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毕业分配到农业科学原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自此,他担当起开拓优质作物基因,为作物育种提供资源材料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重任。

  1986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派到墨西哥国际小麦玉米中心进修3 个月。没到3 个月,他就结束了进修。当时,正值5 月初,恰是北京小麦做杂交的季节,他惦记着家里的实验,提前一个月就回国了。回到所里,领导见到他感到很是意外,得知情况后,领导高兴地说:“派你这样的人出国真让人放心!”

  1990 年,贾继增在《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杂志上看到了一位美国康奈尔大学学者发表的介绍分子标记技术的文章,他敏锐地意识到这项技术将对未来的作物种质资源与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产生深远影响。这时,研究所有一个美国洛氏基金会资助的出国进修名额,所里准备派他去美国,但他考虑到自己是搞小麦种质资源的,而当时英国剑桥实验室在小麦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他提出要么去该实验室进修,要么就放弃出国。后来他如愿到了剑桥实验室进修。在那里,贾继增发奋工作,除了完成一个规定项目外,还完成了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及从国内带去的小麦外缘染色体鉴定两项科研项目,工作量比两个人正常的工作量还多。

  1992 年,一年多的进修结束了。当时他有三种选择:回国、转读博士学位、应聘到国外其他机构工作。那时,分子标记在国际上正热,招聘此类人才的广告随处可见。凭借英国剑桥实验室的工作经历和该实验室主任的推荐信,他既可以继续读博士,也可以很容易在世界任何地方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但贾继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面对英国朋友不解的目光,贾继增告诉他们,“我的心在中国,我的同事、我的项目正等待着我。”

  之后他又多次出国,每次回国贾继增都带回大批的试剂、药品,甚至仪器。其中有些是国外赠送的,也有国外一次性使用过,但他认为还可重复使用的用品,这些试验用品总价值超过十几万元。

  美国哈佛大学草坪上矗立着一座具有中国特色的鼍龙纪念碑,是1936 年中国留学生在回国前捐赠的。贾继增在参观时怀着对先辈崇敬的心情在碑前留影,并无不感慨地说:“1936 年正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是留在世界最高水平的学府,还是走向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战场,对个人来讲,是一个有多大差别的选择啊?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早已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与他们相比,我们所做的又算得了什么呢?报效祖国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而我只是做了自己最应该做的事情。”
 



贾继增在小麦试验田工作


  正是这颗拳拳报国心,使贾继增在30 余年的农业科研上始终不渝、执着追求。他以严谨的科学品质、务实的科研精神和勤奋的工作作风,承担和完成了多项重要科技攻关任务。无论在烈日炎炎的田间地头,还是在紧张有序的实验室里,他总是埋头苦干、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地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在作物基因资源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让“基因银行”富惠于民

  随着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围绕农作物基因的争夺,在全球范围内也愈演愈烈。如何从现有的种质资源中发掘优异基因并提供利用,就成了摆在中国农业科学家面前的艰巨任务。

  在农业科学有一个收藏着比黄金珠宝更具价值的宝库——作物种质资源库,加上种质资源圃的活体保存,保存量达到39 万份。然而,这些由无数科研工作者辛苦积累起来的国宝,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正在逐渐流失。按照目前的国际惯例,只有通过对某个基因进行标记或克隆,才有知识产权。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和大的跨国公司,依靠雄厚的实力与先进的技术,不断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种质资源中鉴定与克隆基因,并将其转变为他们手中的专利,再反手高价卖给发展中国家,甚至以此来卡发展中国家的脖子。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20 世纪90 年代末,国际上一个着名的生物技术跨国公司从中国的一份野生大豆中发现了一个与大豆高产相关的基因,并在国际上许多国家申请专利。一旦专利申请成功,我国的大豆生产与发展就将受制于人,甚至发生“种中国豆,侵外国权”的咄咄怪事。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最重要病害之一,每年给小麦造成的损失高达20 亿美元。中国的抗病品种“苏麦3 号”是世界上首选的赤霉病抗源,目前美国正加紧“苏麦3 号”抗病基因的克隆,一旦克隆成功,该基因的专利就将属于美国。

  面对这一切,有着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的贾继增说:“如果继续听任中国种质资源中的基因被外国所克隆,那么,我们将不得不花重金,一代一代地去买外国人从中国种质资源中开发的基因。那样,我们积累起来的种质资源就会白白为人作嫁衣。”

  为了在作物种质资源领域应对这场“基因大战”,贾继增和老师、同事、同行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973”、“863”、“小麦功能基因组”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

  经过5 年的努力,贾继增和张启发院士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农作物核心种质构建、重要新基因发掘与有效利用研究”,比国外提前5 年构建了水稻、小麦和大豆三大作物的核心种质,初步发现了我国三大作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分布规律,对于三大作物的遗传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开拓出的基于基因组学的种质资源研究新领域,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建立了高效发掘新基因的技术体系,发现了一批重要的新基因;提出了高效的种质创新技术路线,创造出一大批优异新种质。而贾继增培育的抗白粉病优异新种质可在较长的时间解决我国小麦白粉病抗源缺乏的问题,使小麦产量提高5%~30%。他所开发出的一批小麦新型分子标记,结束了我国小麦分子标记依靠国外的被动局面;获得了万余条小麦全长cDNA,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获得小麦全长cDNA 最多的国家。

  熟悉贾继增的人说,他是严谨的科学家,也是率真的性情中人,常会做出令人意外的事情。而在实际工作中,他的率真和执着正是他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动力之一。

  早在1985 年,国家“七五”计划开始的时候,他搞的“优异种质资源”研究不在国家科技攻关之列。当时贾继增硕士刚毕业,血气正旺,就写了立项建议书,找所长、院长“理论”,院里说这是农业部定的,他就到农业部与相关工作人员理直气壮地“理论”,反复强调立项的意义和重要性,但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说法。贾继增觉得委屈,一个七尺男儿,竟在领导面前哭了起来。他这是为农业科研而哭。“科研人员今天干的,就是为了‘三农’,具体到我们,就是要用优异的种质资源,培育出更好更多的品种为农民服务。”后来这个项目得到了资助。有人说,是贾继增的率真和执着,打动了人心。

  2004 年5 月的一天,他到四川调查小麦生长情况,下午两点多又从四川赶到河南洛阳,不顾天气炎热,立即下地调查。第二天一早,同事们却惊奇地在北京的试验地里看到了他忙碌的身影。20 多年来,他办公室的灯光总会到十一二点才熄灭。

  白粉病是一种危害重、流行广的小麦病,一旦发病会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治疗这种病最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找到能与之抗衡的基因品种。而鉴定一种作物基因需要1~3 年,提取出来则要更久,这是一项枯燥、繁琐又必须一丝不苟的工作,贾继增带领研究人员,一干就是十几年。如今,这些抗白粉病优异新种质已经成功地运用到育种上。不难想象,我国有2 000 万~2 600 万公顷小麦,避免因白粉病造成的30% 的减产该是多大的收获。

  贾继增说,一个农业科学家的使命就是开发出更多的优异新基因,培育出更多的优异新品种,使农民种粮可以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健康、保护环境,这是中国农业科学家用科学成果富国惠民的天职与责任。

  上善若水品自高

  在同事和学生的眼中,贾继增做科研时严谨认真、不苟言笑,而在生活中他则是一位慈善的良师益友,以上善若水的心境做人做事。

  生物学实验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同位素,同位素能够放射出射线。如果实验中操作不当,人体就会受到伤害。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同位素恐惧症”,在此类实验的开始阶段,贾继增常常会亲自动手进行演示,并仔细讲解每一步骤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在一次清理同位素实验的废弃物时发生了意外泄漏,贾继增感到确实有危险,他不让别人动手,一定要自己清理。这种身先士卒的垂范,让在场的所有学生无不感到动容和钦佩。

  2003 年4 月底,“非典”开始在北京蔓延,当时有不少同学人心惶惶,有的想回家,有的害怕得手足无措。但那时正值小麦开始进行田间杂交的季节,为了便于管理和有效地开展工作,贾继增对学生们说,试验田里空气新鲜,到麦田做小麦杂交是预防“非典”的好方法。正当一切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展开的时候,他的一个学生突然发烧了,贾继增立即向所里汇报,当院门诊部诊断不能排除“非典”,决定立即送医院的发烧门诊,并需要派一个人随发烧者上车同去医院时,贾继增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我的学生,我应该去。”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学生被确诊,他将可能被感染,即使不被感染,也要被隔离。同事与同学们都很紧张,不让他随车前往,但他坚持要去。到了发烧门诊,经详细检查排除了“非典”疑似,当他带着学生平安归来时,全体实验室人员把他紧紧围在中间雀跃欢呼。此时,他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幸福。当农业部部长杜青林了解到贾继增的事迹后,动情地表示:他是平时看得出、关键时站得出、危难时冲得出的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重点实验室主任,贾继增既带领团队攻基因难关,又营造人文环境。每当同事生日,贾继增都要送上包括全体人员签名的生日卡和一小盆鲜花作为生日礼物。他还通过组织学术报告、体育比赛等活动,增加实验室各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促进成员之间的协作。几年来,贾继增共为国家培养了50 多名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如今,这些毕业生有不少已成为我国作物基因资源或分子育种研究领域的骨干。

  贾继增说:“要想从39 万份种质资源中找到想要的东西,就如大海捞针,它好比是全世界农业科学家开奥运会,比的是谁更快、更高、更强。我们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建立一个核心种质,把基因富集、浓缩起来,像搞地质探矿一样,找到宝贝藏在什么地方。对此,不仅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且一两代人的奋斗还不够,我们要有甘为人梯的精神,像愚公那样干到底。”

  有人说,贾继增是把父爱给了他的学生们,却经常忽略了应该给予自己孩子父爱。有一年的圣诞节前夕,他的女儿制作了圣诞树,买了一只漂亮的花靴子挂在墙上,并告诉父亲晚上一定要把给她的圣诞礼物放在圣诞树下,放在靴子里。但等贾继增从实验室回家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了,商店早已关门。想着女儿企盼的目光,他真的感到内心有些愧疚。回到家里,他只好怀着复杂的心境给女儿写了一封短信,放在靴子里。信上祝愿她身体健康,学习进步,未来生活幸福,事业有成。这些词语固然能够表达一个父亲的爱和祝福,但对于女儿那并不过分的具体渴求来说,此时却显得那样的单薄和无奈……。他的女儿从此再不愿给这个“工作狂”一般的父亲提出任何浪漫的要求了。

  贾继增在一次报告会上动情地说,这么多年来自己欠下的情分太多了,欠父母的、亲戚的、同学的、同事的、朋友的。这些他都记在心里,有些他已无法偿还,有些等退休后还有机会偿还,对祖国和亲人,更多的只有以工作来偿还。

  “作为中国农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成员,我们必须在世界农业科技领域占有与综合国力相称的一席之地。我们的目标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将我国的种质库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库,使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基因银行’,推动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尽快走到世界前列。”这就是贾继增要在农业“基因大战”中力拔头筹的动力与使命,也是他要为中国农业丰收和农民致富捧出春华秋实的境界与未来!
 

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