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堆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郭三堆

【字体:

  他的面孔曾出现在颁奖典礼、访谈节目中,他的名字为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所熟知,他的成就为众人瞩目和钦佩,然而他的足迹却总是出现在棉田和试验台前。他就是农业科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郭三堆。

  贫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

  1950 年7 月15 日,山西省泽州县巴公镇渠头村一个祖祖辈辈在土里刨食的郭姓家庭又添了一名男丁,因其排行第三,爷爷遂为他取名“郭三堆”。20 世纪60 年代初,我国连续三年遭受自然灾害,原本十分贫寒的郭家更是雪上加霜。小学刚毕业,父亲便决计让郭三堆休学,准备从小把他培养成一个种田好手,好增添养家糊口的劳力。幸亏晋城三中的中学教师李同兴慧眼识英,才使这位后来成就卓着的科学家没被埋没。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波折锤炼了郭三堆学高弥专、勤奋向上的意志。初中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在巴公中学读高中时,因饭量大增且花销日涨,郭三堆经常利用课余或节假日漫山遍野挖药材筹集学资。李同兴老师深爱这个敦厚、好学的孩子,他又多方联系,让郭三堆到镇上的冶铁厂勤工俭学,这才为他解了急困。在李老师的影响下,其他课任教师也格外钟爱这棵好苗子,人人倾其所能,悉心栽培,从而为郭三堆开启了一扇扇智慧之门。

  贫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1972 年,讷言敏学的郭三堆进入北京大学生物系学习。从太行山坳辗转来到首都北京,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郭三堆仍一如既往地像老农般埋头耕耘,他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发愤努力,刻苦钻研。1975 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被遴选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经过导师的指点培养,郭三堆在微生物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成果。几年后,郭三堆调入农业科学,从事当时最前沿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没有现成的实验室,他们就借土肥所常年放仪器的一间仓库,整理打扫干净,他设计电源线路,上街选购实验仪器,买不到的就找来材料,又是焊又是锯,自己鼓捣出来。分子生物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正式开始了。

  我的祖国需要我 我应该回去

  1986 年3 月,当我国“863”计划将全面启动时,郭三堆荣幸地被推荐为中法科技合作的青年专家,赴法国久负盛名的巴斯德研究所深造。能进入这所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先后学习和工作过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和学习,是郭三堆梦寐以求的机会。远涉重洋抵达法国后,他无暇顾及风光旖旎的丽都和流金淌银的塞纳河,一头扎进巴斯德研究所,埋头从事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基因的研究。

  很快,郭三堆在“杀虫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法国一家杂志介绍了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世界许多科研机构的高度关注。国外的许多大公司纷纷找他签订聘约,年薪一家比一家高,其中,英国一家搞分子生物学的公司派人与郭三堆面谈时,年薪出价到数万英磅,但都遭到他的婉拒。虽然在法国还未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当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通知他回国主持“863”的一些科研项目时,郭三堆义无反顾积极响应。临行前,他用自己在法工作最后一个月的薪水购买了国内紧缺的实验用品。当法国同行再次挽留他时,郭三堆说:“我是个科研工作者,虽然科技是没有国界的,但哪个国家先研究出一种先进技术和高科技成果,肯定哪个国家最有利和最受益。我是从中国的农村出来的,我深知农民的辛苦和负担。我的祖国需要我,我应该回去。”

  郭三堆很欣赏那句话:“不要问你的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应当问自己,你究竟为你的祖国贡献了什么?”在郭三堆看来,转基因工程是新兴生物工程,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按照不同要求进行基因转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动植物的产量和品质。一个基因就是一项产业,这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在这一领域的任何一点突破,于国于民都大有裨益。为此,郭三堆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扑在转基因工程上。

  十年一剑 挺进“ 抗虫棉”应用前沿

  1988 年,郭三堆归国后,把主攻方向定位在“抗虫棉”的培育上。虽然那时国家下拨的数百万元研究经费,无法与国外同类公司近亿元的研究经费相提并论,但郭三堆和他的同事们立志用最快的速度,从第一大农业经济作物棉花着手,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棉。据统计,当时我国每年施用于棉花生长的农药总价值达50 亿~ 70 亿元,每年因喷施农药而中毒的事件屡屡发生。一次,郭三堆到河南棉区作调查,遇到一位70 多岁的老人正带着小孙子给棉花打药,闻听研究抗虫棉的人来了,老人走到他的跟前说:“是中央派你们来救我们了?!”随后就两眼含泪,哽咽难语。经过仔细询问,郭三堆方知:两年前,老人的儿子和儿媳都因在种植棉花喷施农药时中毒死亡。刹那间,郭三堆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他想,自己身为一个农业科研人员,不能为农民减轻痛苦,实在是无地自容。一股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感倏然从他的心底里涌起,再次激发起他为国争光的勇气和力量。

  经过一年零八个月的埋头攻关,郭三堆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在国内合成了杀虫蛋白基因。虽然此时美国的“抗虫棉”已研制成功,国内也有人主张直接花钱从美国引进技术,但作为抗虫棉项目负责人,郭三堆坚决反对半途而废。他说,拼命也要搞成功,这样做,一是可以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二是可以获得自主的知识产权;三是可以培养我国的科研队伍。

  此后,他和几个伙伴顶住压力,在两年的攻关阶段,带着行军床,24 小时待在实验室。困了,就轮流在行军床上打盹。天道酬勤,1993 年底,他们利用我国科学家独创的花粉管通道法,培育出转基因棉花植株;1994 年,通过农业科学植保所的鉴定;1995 年,获得国家专利。但国内外有人怀疑他们使用了外国的材料,为了证明这项技术是自己搞出来的,郭三堆又与国内的同行们开始了双价基因的研究。不久,双价基因抗虫棉研制成功。自1997 年起,双价基因抗虫棉先后在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新疆等9 省区得到推广,广大棉农在减少农药、用工的同时,亩均增收节支230元,陕西农民董振华种植了5 亩抗虫棉,亩产籽棉高达250 公斤。

  接着,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郭三堆等人在深圳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转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并担任了该公司的首席科学家,先后在东南亚与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合作。郭三堆等将研制的双价抗虫基因迅速转入或通过杂交后系统选育,获得一批优良棉花品种,适宜于中国整个棉区,占领了我国棉花种植市场。

  自1999 年起,郭三堆率领的课题组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又开展了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分子育种研究。历经8 年的脱胎换骨,化蛹成蝶,终于取得了棉花育种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转抗虫基因三系杂交棉培育成功,整体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专家组成员说,该项目如推广267 万公顷后,每年可新增皮棉80 万~100 万吨,增收100 亿~120 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江流域棉区。
 



郭三堆在观察转基因抗虫棉田间表现


  郭三堆作为我国基因工程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在他眼中,世上的花儿千千万,棉花是最美丽的。自从事“抗虫棉”研究以来,他为我国基因工程的研究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他本人也因成绩卓着,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如今,全国棉花育种单位利用他所研制的抗虫基因棉花种质资源材料,联合培育出审定的抗虫棉花品种150 多个。经过他10 多年的努力,与企业共同开发推广研究成果,使国产抗虫棉产业化迅速崛起。目前国产抗虫棉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全国抗虫棉面积的90% 以上, 以绝对优势占据了国内抗虫棉市场。全国累计种植面积超过1 700 万公顷, 受益农户累计超过6 000 万户, 累计减少农药用量50.5 万吨, 为棉农增收节支超过338 亿元。

  在这非凡的成就背后,郭三堆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努力?他常常告诫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一要坚定信念,二要有吃苦精神,三要有奉献的品质。从1975 年至今,他仅在1999 年回过故乡一次。这在一般人眼中看似无情的举动,恰恰印证了这位赤子的壮怀。没有假期,无所谓节日,现在,虽然步入知天命之年并已成就卓着,但他又带领课题组开始着手解决抗虫棉后期抗虫性下降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等难题。他依然还在工作、工作、拼命工作,那份执着坚毅,令人折服。
 

农业科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