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域
科技人生,灿烂缤纷。有红花,有绿叶,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张方域甘作一片绿叶自始不渝,最终获得了突出的成果。他的一生说明“无论红花还是绿叶,经过不懈努力,都会大有作为”。
甘为棉花育种作嫁衣
1961 年张方域从大上海来到河南最北面的城市安阳,下车后坐上单位来接他的马车,一路颠簸15 公里来到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所在地——白壁镇大寒村。沿途看见田间衣衫破旧、辛勤劳作的农民,他暗下决心,一定为我国的农民丰衣足食奋斗一生。到单位后,领导分配他从事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他接下任务后就投入了此项工作,一干就是20 多年,竟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张方域从事棉花区试工作,他深知,干这一行是很难出成果的。棉花区域试验是将育种者培育出的棉花新品种经全流域的生态试验、汇总分析,鉴定出优良的棉花品种应用于全流域乃至全国的棉花生产,是新品种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措施,而棉花新品种的成果属于育种家。他常常对同事们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一个个品种像待嫁的新娘,经过我们几年的考察,挑选出最美丽的姑娘送到棉农家中,来年地里绿叶、红花、白絮、硕桃累累、一片丰收景象,这是多么有意义的工作啊!”张方域的乐观、豁达、负责的精神感染着他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同事们在他的精神鼓舞下,无怨无悔地工作着,直至现在,从无间断。
心系自育品种快成长
我国陆地棉自1865 年由英国商人引入上海未获成功,后来湖广总督张之洞、实业家张謇等引种效果均不明显。1918 年华商纱厂联合会、1933 年美国洛夫、1934 年由冯泽芳等经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引进美棉品种逐步获得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更加重视,但经区试鉴定的品种仍以美国品种占优,至20 世纪60 年代美棉品种仍占绝对优势,如岱字棉15 年种植最大面积达346 万公顷。
张方域看在眼里急在心中,查阅、翻译了大量外文资料和了解我国棉花育种的发展状况,反复比较美棉品种与自育品种的特征特性,比较美国棉花带与我国棉区生态条件的异同,经过几年的观察、比较、分析,终于鉴定出高产、纤维品质优、适应性广的品种徐州1818。该品种为江苏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从徐州209 中采用系统选择育种法于1961 年育成。1962—1964 年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比对照岱字棉15 增产皮棉18.5%,1971—1976 年年均种植面积61 万公顷。我国自育品种年种植面积近千万亩,这在我国育种历程中实属一个不小进步。不幸的是工作刚起步,“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停止6 年(1967—1972 年),在“文革”后期他极力主张重新组织专家开展棉花区域试验工作。
棉花区试是棉花新品种选育和审定、繁殖、推广的重要中间环节。通过区域试验对新育成的品种进一步鉴定其丰产性、早熟性及纤维品质,确定最适宜的推广地区,并为制定新的育种目标、探讨引种规律以及生态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张方域主持或参与主持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20 多年间,建立了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网,准确鉴定出一大批优良棉花品种应用于生产,共试验鉴定400 余个自育和引进新品种,鉴定并推荐生产应用各类型品种70 余个。1984 年全国棉花种植区试推荐品种36 个,共种植446 万公顷,占棉田统计面积的74.1%。根据农业科学农经所《经济评价方法》,仅以通过区试推荐生产应用的鲁棉1 号、中棉所10 号、鄂沙28、豫棉1 号、86-1、黑山棉1 号、新陆早1 号、岱字棉15 等8 个品种推广面积最高年份计,净增皮棉98.1 万吨,年增值26.17 亿元。尤其是1978 年鉴定推出了着名的棉花优良品种鲁棉1 号。该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特性闻名全国,累计推广800 万公顷,创直接经济效益57 亿余元,终结了美国岱字棉品种在我国黄河流域棉区长达20 多年的主导地位。1974—1978 年试种对比,平均皮棉产量比对照岱字棉15 增产39.48%,亩产最高达135.75 公斤。鲁棉1 号繁殖推广之快, 种植面积之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种植的自育棉花品种。
这些良种在生产上所发挥的作用,是育种、区试和繁育推广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张方域更是一片衬托红花的绿叶。
一丝不苟田间忙试验
春播后,人们常常会看到试验地里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来回奔忙,时而远距离观看棉田,时而近距离端详棉株,出苗、开花、结铃、吐絮各个生育时期都认真观察和记录。炎炎夏日,茁壮成长的棉株有一人来高,骄阳曝晒后棉田散发出湿浓的蒸气,棉田蒸笼般地让人透不过气。更难受的是棉虫发生时,棉叶棉茎上沾满了蚜虫,手一摸黏黏糊糊,蚜虫瓢虫时不时还会爬到身上咬你一个大红包几天不消。他全都不顾,左看看右瞅瞅,摸摸花朵,碰碰棉铃……时间长了,他能一口气说出区试各品种的特点,出苗快慢、开花结铃吐絮早晚、叶形、株型、果枝夹角大小、抗耐病虫性能、纤维品质等等。
张方域对试验的田间管理也非常严格。浇水、整地、播种、中耕、整枝、化控、防治病虫等都亲自把关。他说“田间操作看起来简单,执行难。稍不留意就会造成水、肥、药等不能均匀分布,从而影响试验的准确性”。
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他也从不马虎。几十个试点成万的数据他与同事们都一个个地校对、计算、分析,不放过一个疑点。有一次他拿着一个同事最后的计算结果,回想起自己平常实地观察的印象,认为这个数据错了,经复查是把小数点打错了1 位,相差了10 倍。随即他对这位同事说:“你的一个小失误,可能把一个好的品种给埋没了,也可能把一个不好的品种推广到生产中去。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年年试验点上过中秋
八月十五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度过人月双圆的“ 团圆节”。 中国人对中秋节的重视非同寻常。但中秋节前后却是观察棉花的最佳时期,布置在各地的几十个试验点跑一遍要一个多月时间,所以张方域年年的中秋节就在车上、船上或在试验点上度过。
张方域在查阅资料
坐在疾驶的车上,透过车窗看到碧绿的棉田随风荡起层层波浪。走在田间看到挂满棉桃的棉株。有许多的品种是经自己几年的试验后推向农业生产,它们正在发挥新品种增产增收的作用。每到一个试验点他都细心观察,一圈下来,哪些品种适应性广,哪些品种对特殊环境适应,品种的抗病虫性怎样,长势强不强,早衰不早衰,整齐度好不好……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
明月当空,秋风瑟瑟,中秋月夜分外寂静。每年中秋与妻子儿女千里相隔,他和家人似乎习以为常,但仔细想想又觉欠家人太多,长年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家庭,但为了千千万万的棉农能种上好的棉花品种,他得先顾这个大家,他想等退休后,再好好地补偿他们。
置身病榻一心牵科研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张方域已到了退体年龄,但因当时科技人员青黄不接,大批的老专家仍然坚持在科研一线,张方域虽然身体不够好,也坚持留下来又工作了几年。
棉花品种区试是琐碎、操心、一年到头不得闲的工作。4 月播种到11 月收获,风里来,雨里去,还要各地到处奔波。田间试验结束后,又要进行室内大量的试验数据整理分析,每年春节都得加班加点写出试验报告。春节一过就要召开区试年会。随后就到了播种时节。年复一年地操劳,积劳成疾。1984 年初冬,北来的寒风吹刮大地,干冷的空气使人窒息。张方域瘦弱的身驱再也支撑不住了,咳嗽不断,胸闷气急,送到医院诊断为严重的肺气肿,必须卧床休养。
治病期间,病症时好时坏。天气暖和病情减缓,他还不时到试验地里看一看与他相伴一生的棉花。天气变冷病情就会加重,但他仍坚持翻阅国内外资料,回顾历年的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总结区试历年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指出今后的工作方向。1985 年“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及其结果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该成果的第一完成人,他拖着病重身驱,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北京,捧回金闪闪、沉甸甸的奖杯。次年9 月病情加剧,与世长辞。他的工作得到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评价,这是对他最高的嘉奖,也是对他一生辛勤工作最好的肯定和总结。
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