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联望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人才教育» 专家学者» 农科英才

谭联望

【字体:

  在祖国广袤的棉田中,有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学家,他就是谭联望。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90 年12 月7 日,这一天使谭联望终生难忘。谭联望走上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接受了李鹏总理亲自授予他的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证书。抚摸着红彤彤的证书,这位土家族棉花专家心中热浪滚滚。

  1930 年4 月,谭联望出生于湖北省巴东县西瀼乡红花岭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他出生前3 个月父亲患病去世,母亲一个人抚养他和比他大两岁的姐姐,还要照顾他年迈的祖父祖母。家境的贫寒,使得他从小就知道了人生的艰难,养成了勤俭刻苦、锲而不舍的品格。读完初中后,谭联望考进了实行奖优助学金的湖北恩施高级农业学校,1951 年1 月经学校保送到湖北农学院农艺专科学习,1952 年8 月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作物系棉作室工作,从此他与棉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 年3 月,谭联望参加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组织的农村工作队,在河北旱地棉区南宫、成安等县蹲点3 年,调查总结旱地植棉丰产经验。1956 年9 月,他考入河南农学院农学专业继续深造。1960 年8 月从河南农学院本科毕业后,他回到新成立不久、定址在河南省安阳县的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工作。

  1963 年8 月,国务院专门成立了棉花工作组,谭联望先后被选派到河北省临漳县和四川省射洪县国务院棉花工作组工作。1964 年谭联望出席了全国棉花生产会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谭联望在田间选种


  谭联望常说,自己的成长完全在于勤奋耕耘,而勤奋的源泉在于有毅力、动力和压力。毅力溯源于幼年时期的艰苦磨砺;动力来自20 世纪60 年代初两次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及对棉花科学工作者的期望、支持和鼓励;压力产生于当年美国棉花品种当家,而作为“国家队”的棉花工作者,有责任、有志气、有能力培育出超美品种。

  谭联望在棉花抗病育种上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为了选育品种,他除了正月初一休息一天外,从不过星期天,经常早上班、晚下班和加班,单位有人说:“抗病组是一个劳伤组”,参加工作30 年,仅回湖北老家探亲3 次。1982 年冬,他患鼻炎,鼻腔严重堵塞出血,仍坚持工作,直到春节前两天才去医院检查,医生决定马上住院治疗。为了总结中棉所12 的经验,撰写论文,他整整3 个夏天查阅资料,到深夜就睡在办公室桌子上。正是靠着这种顽强拼搏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培育出像中棉所12 这样突破性的大品种。

  科研魅力在创新

  抗病、丰产、优质这3 个基本育种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负相关关系。要把高产、优质同时兼抗枯、黄萎两种病害这3 个优点有机地统一起来,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也是当今世界上许多育种学家一直渴求而未能实现的目标。翻开棉花育种史,美国培育的PD 系列品种,产量、品质结合较好,但不抗病;前苏联培育的塔什干1、2、3 号抗黄萎病,而对枯萎病无能为力;我国着名的高产品种如鲁棉1 号、冀棉8 号、泗棉2 号,产量高,但抗病力均有欠缺。能不能培育出一种把高产、优质、抗病三者融于一体的棉花新品种呢?谭联望开始了艰苦的探索。

  谭联望根据棉花抗病性多受单基因或少数基因控制,进行遗传改良较易,而高产优质性状是多基因控制,遗传改良较难这一客观事实,采取“各个击破,带动全局”的方针来解决这一问题,即先进行优系间杂交攻丰产性和高品质,取得高产优质协调后再累加抗病性。首先,前人曾在天然重病地中从感病品种中选出高抗枯萎病的品种,这给了谭联望很大的启发,他大胆跳出从抗源杂交后代中选育抗病品种的框框,选用不抗病但丰产优质的材料作亲本,从100 多个较好的品种(系)中,选出品质优良的乌干达4 号为母本与高产的邢台6871 杂交后丰产性和优质结合得好的选系776429。然后利用人工病钵、病圃连续定向选择,反复筛选增强了枯黄萎病抗性,选出的381 系列优系,平均枯萎病指数从筛选前的74.0 下降到3.2,死苗率从56.1% 下降到0;黄萎病指数从31.7 下降到7.2。最后,谭联望从一篇关于酒类勾兑的报道和中药配方中得到启发,采用姊妹系经一定比例混合形成“同质”多系品种,具体是从776429 系中选出16 个各具特色的优系,在不同生态区的病地和无病地上进行抗病性鉴定和交替选择,以增强当选品系的适应性和抗病性,最后决选出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强、农艺性状类同、抗病性有差异的4 个主系和丰产优质的4 个辅系,再以主辅系3︰1 的比例混合,育成高产、优质、抗病三结合的中棉所12,实现了预定的育种目标。其性状表现均优于组成系的加权平均值,从而表明多系品种的性能不是组成系的机械相加,而是各组成系间性状的互补,从而产生了超补偿效应,能较好地协调高产、优质、抗病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同步提高。这种有多系组成的品种,因全体的遗传基础比较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因此还可以提高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性。中棉所12 在试验中表现出综合性状突出的特点:抗病性与丰产性均居全国棉花抗病区试首位。该品种先后通过豫、鲁、冀、晋、陕、浙、鄂、新8 省区审定及国家审定,1986 年至1997 年全国累计推广约1 067 万公顷,增产皮棉96 万吨,增加产值71 亿元,1990 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至今我国累计推广面积最大、适应性最广、使用年限最长的自育棉花品种。

  中棉所12 的选育成功,创造了3 个“创新”:第一,首次将抗枯萎病性与抗黄萎病性结合在一起,是一个具有兼抗枯黄萎病害多个生理型的新品种,解决了国内外一个品种大都只抗一种病害的难题;第二,首次使抗病品种的产量超过当代丰产品种冀棉8 号;第三,首次将抗病、高产、优质3 个性状较好地结合并同步提高,攻克了丰产优质品种不抗病、抗病品种不高产的难关,是我国棉花40 年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此外,中棉所12 还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状好的种质资源。截至2005 年统计,各省用它作亲本,已育出96 个新品种( 系),其中通过省和国家审定的53 个。

  反复实践出真知

  谭联望常说,选种需要长期系统观察,积累经验,不下地是育不出好品种的。他之所以育成中棉所12 这样优良的品种,靠的是反复观察和深入实践。有过细的观察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棉花遗传变异的万千世界中鉴别出真正优异的植株,而不至于漏选。

  对于育种家,室内称产量是材料取舍中最关键的一环,他都亲自参加,还要助手在旁边帮助监督,或由助手操作他来监督。他说,田间管理不一致,任何高明的育种家也选不出好品种来。为此,他亲自到徐州地区农科所参观学习,回来后参考徐州的经验,用米尺定点、定距、定量施基肥,亲自参加追肥、灌溉等关键农活。夏季暴雨后试验田积水,他穿上雨衣带把铁锹下田排水防淹。

  初期的中棉所12 纤维不够洁白。为了改进色泽,他和助手选择了上千个单株,每株轧花后,他亲自观察皮棉和短绒色泽,最后发现种子短绒黄褐者,皮棉色泽暗白带黄,种子短绒白者,皮棉洁白。他据此选出了中棉所12 白系,使原种生产大有改进。

  心系棉农作奉献

  谭联望出身农家,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他曾先后到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9 省50 多个县,深入棉花生产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并经常给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棉农讲大课,传授农业技术,前来听他讲课的农民达5.3万人。他常说:“一个科技成果出来后,不是发表几篇论文、获得奖励就没事了,更重要的是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了使农民尽快掌握关键技术,他经常到田间进行现场示范,夏天烈日炎炎,汗水常常湿透衣服,遇到下雨时,他就脱下鞋子,打着雨伞,赤脚下地。山东茌平县的县长评价说:“老谭真是一位只讲奉献,不要索取的专家。”

  谭联望一向有团结协作的工作情操。他将国家“六五”、“七五”棉花育种攻关协作组视为一个整体,主动将自己多年培育的综合性状好的骨干亲本提供给各省使用。

  中棉所12 培育成功的消息经《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9 大报刊报道和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及中棉所12 的科教片在全国放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慕名前来参观和引种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星期天还是中午或下班后来访,谭联望都热情接待。最初几年,每年有1 000 多封来信咨询和求助,大多数都由他亲自复函。1987 年,湖北省江陵县开车到中棉所调运中棉所12 原种,突遇大雪,司机在装车时不慎右手腕骨折,他亲自找车送到医院,治疗完已是晚上8 点多,他不容推辞地请司机在家吃饭,老伴立即用新布赶做了一个棉袖套给司机戴上,以免冻伤。第二天司机乘火车回家,留下一车棉种无人开车,他又亲自张罗,派司机冒雪送往江陵,并一直等被派司机安全返回他才放心。

  自1990 年退休后,他积极参加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内黄点”试验区工作,骑车到乡村上班,吃住都在村里。1997 年,农业部搞棉花种子产业化工程试点,他到离家千里之外的高密市参加工作。1995—1996 年他还被河南省信阳市棉办聘为棉花生产顾问,经常到8 个被称为“豆腐版”的低产县进行调研,研究出高产栽培法。70 岁时,他随中棉所青年同志深入河南、安徽、江苏3 省的部分乡镇,调查研究推广品种存在的问题。近80 岁时,他还到中棉所老基地河南杞县、内黄县协助棉花生产科研工作,写出《北方棉区黄萎病暴发原因及防治对策》等三篇论文,继续为棉花科研生产贡献才智。
 

农业科学棉花研究所供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