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亚洲各国与国际农业组织合作与交流 共同促进玉米科技进步
为加强亚洲玉米科技领域的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由农业科学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共同组织,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于2005年9月5日至9日在京举行。这是相隔17年后,第二次在我国举办亚洲玉米科技大会。
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卢肖平、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章力建、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热带生态系统项目主任Kevin Pixley等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张陆彪、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等也出席了开幕式。
这次大会特别邀请了8位欧美玉米科学家、4位相关领域的中国专家和1位印度专家做主旨报告,从各个角度介绍了世界玉米科学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16个国家的16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大会,这是亚洲地区有史以来成果最丰硕的一次高水平的玉米科技盛会。有56位专家学者做了大会报告,48位代表提供了墙报。内容涉及以下领域:亚洲玉米需求不断增长及其涵义;亚洲玉米可持续耕作系统;通过提高生产力满足需求——育种进展,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提高育种能力的新工具;降低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造成的损失;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期间,各国代表还就加强玉米分子育种和热带玉米品种试验协作网等合作事宜进行了专题研讨,达成了许多共识。
众所周知,未来20年,亚洲人口将持续增长,全球近2/3的人口集中在亚洲,消除贫困和保障粮食供给依然是本地区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快速增长,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饲料和食用玉米的需求亦将不断增长,全球近七成玉米贸易是出口到亚洲。但另一方面,亚洲地区耕地资源有限,大部分肥沃的土地已经种植了水稻和小麦等其他作物,而品种改良、可持续生产技术、水资源短缺和肥料不合理利用等是突出特征,需要不断地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约型生产技术,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和肥料生产尽可能多的粮食,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这些问题构成了未来亚洲玉米生产和科技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因素,也是本届亚洲玉米大会关注的热点。
亚洲各国和CIMMYT在玉米等主要农作物遗传改良、生产技术研发、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在世界农业快速变化的今天,CIMMYT和中国农科院在北京召开本次大会,与亚洲各国研讨玉米科技发展,共议今后的发展战略,探讨新的合作途径,必将快速推动今后亚洲各国和CIMMYT的玉米科技合作步伐。通过这次亚洲玉米大会,回顾和总结了以往亚洲各国在玉米科技合作方面的经验,在合作的领域、渠道、方式、内容等方面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会议间隙,各国代表在热烈的气氛里参观了我院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以及国家种质库等基础设施。国内外宾客对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决心和所做的巨大努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会议最后一天,各国代表还参观了设在北京郊区的屯玉种业北京研究院玉米展示田和北京农林科学院精准农业试验基地,并对继续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优化我国玉米改良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本次大会是在亚洲农业科技和产业发展面临重要转折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学术会议。大会以“亚洲玉米:依靠科技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为主题,通过研讨玉米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营养和植物保护等领域的重要进展,探讨了玉米科技进步的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提出“发展玉米育种新技术,培育优良新品种;发展可持续耕作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调建立“育种技术平台和种质交流平台”。这些成果将为今后亚洲玉米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也必将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会后散发的调查问卷所反馈的信息表明,绝大多数代表都对这次会议给予很高的评价,对会议的内容、组织形式和各项活动安排及设施条件都非常满意。会后各国代表纷纷发来感谢信,反映热烈,甚至有CIMMYT专家评论这是近20年来,玉米科技界召开的最好的三次大型会议之一。
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是一次集成式的会议。在大会开幕之前,CIMMYT在我所举行了挑战计划玉米项目的PVS会议,亚洲各国30名代表参加会议。CIMMYT和IRRI还举行了两个中心的项目协调会议。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还举行了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特邀专家报告会,邀请了8位欧美着名专家为国内玉米科技人员作专场学术报告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会议所介绍的最新科学知识将对亚洲尤其是我国玉米育种技术的转型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作用。
本次大会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委、加拿大IDRC、山东登海种业、山西屯玉种业、先锋国际种业、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山东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吉林农科院、辽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鼎力相助,保证了本次大会的圆满成功。(摄影 丁麟)
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九届亚洲玉米大会”于2005年9月5日至9日在京举行
来自亚洲、非洲、美洲和欧洲16个国家的16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大会
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章力建(左)与外宾亲切交谈
范云六院士(右)与来宾交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