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举办国际食用菌大会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合作交流» 国际合作动态

中国农科院举办国际食用菌大会

【字体:
    由农业科学等单位主办,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和北京市通州区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十八届国际食用菌大会于8月26-30日在北京召开。农业科学党组书记薛亮,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珀西·密斯卡(Percy Misika),国际食用菌学会主席克雷格•西摩尔(Greg Seymour),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曾衍德巡视员,北京市委副秘书长赵玉金,通州区委书记王云峰、区长岳鹏,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国际食用菌学会副主席张祥茂,中国食品土畜及出口商会副会长杨胜军等出席会议。大会开幕式由组委会主席、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主持。来自53个国家和地区的70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薛亮在致辞中说,食用菌是植物、动物之外的一类美味健康食物,是可以实现立体生产和工业化生产的作物。食用菌的生产是将人类不能直接消化吸收的农林副产品中的养分分解转化为美味、营养和健康食物的过程,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给,促进了人类健康。
    薛亮指出,作为多种食用菌的起源地,中国不仅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还有适合不同季节和不同生产方式的栽培品种,目前商业化生产种类50余种、商业品种300余个。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十分重视食用菌科研和产业的发展,先后建立了国家食用菌改良中心、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益性研究和技术支撑机构,支持选育了大批食用菌新品种,研发并示范了一批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新技术,在优势区域内发展了一大批食用菌生产基地和食用菌加工企业。今后,中国政府将继续加强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优化食用菌的品种结构与空间布局,加强优势区域建设,不断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
    此次大会以“食用菌营养与健康”为主题,以推动全球食用菌产业发展为目标,分设种质资源、育种、栽培与菌种、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营养与药用、市场管理等专题,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中外专家就“中国的食用菌产业”、“未来的食用菌育种新方向与新技术”、“菌根菌栽培”、“双孢蘑菇抗肿瘤和抗代谢疾病的研究”等作了报告。来自美洲、欧洲、亚洲的10个国家的28个企业以及中国的40多家企业参加了产业技术与新产品展览。与会人员参观了金针菇、杏鲍菇工厂化生产线及食用菌夏栽和中国独特的白灵菇工厂化栽培,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食用菌产业特色和发展成果。
    据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资划所张金霞研究员介绍,人类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为食用菌的营养与活性成分的育种提供了机会,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中国是认识和利用食用菌最早的国家之一,采吃食用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000-5000年前。2011年全国食用菌栽培规模超过300亿袋,消化农林副产品3125万吨左右,总产量超过2500万吨。食用菌的市值已经超过棉花,占种植业产品总值的5%,成为粮油果菜之后列第5位的大宗农产品。除内销外,还出口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改善人民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了解,国际食用菌大会是国际食用菌科研领域和产业界最为重要的集会,每3-5年举办一次,自1950年起先后举办了17届,有效促进了世界各国食用菌科研、生产、贸易领域的合作和交流,对食用菌研究和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届“国际食用菌大会”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食用菌产业,搭建了借鉴先进经验、同世界交流合作的桥梁。(通讯员 孟秀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