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医所发布首部《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6-03-09
3月3日,由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编着的我国首部聚焦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研究报告—《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度)》正式出版发行。
据悉,自2008年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消费信心低迷,实施奶产品质量安全的科学评估,与社会各界尤其是消费者开展充分交流,恢复国人对民族乳业的信心,迫在眉睫。发达国家对奶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风险评估已实现常态化、例行化、规范化和批量化,在人才队伍、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等方面呈快速强化态势,而我国起步相对较晚,在风险评估技术和风险管理预警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跟进。为了为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工作献计献策,为奶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督、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牧医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创新团队联合全国50余家风险评估与质检单位,编纂了《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2015年度)》。《报告》系统分析了我国牛奶质量安全现状和奶业发展形势,首次披露了我国生鲜乳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和国产与进口液态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比较研究的结果,用研究数据回答了“我国牛奶到底安全不安全”和“进口牛奶保质期为什么长”等社会热点问题。
《报告》指出,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的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完全处于受控范围内,整体情况较好,确实为历史最好水平。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生鲜乳中不存在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的现象。自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我国狠抓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完全遏制住了违禁添加等违法行为,效果持续稳定。第二,随着奶牛养殖方式快速转变,生鲜乳各项安全指标不断改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风险评估值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也没有超出限量标准的状况。兽药残留全部符合国家安全限量标准,体细胞数逐年显着下降,2015年体细胞数平均值已经低于美国限量标准,奶牛健康状况得到显着改善。第三,进口液态奶存在过热加工风险,建议加强对进口液态奶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国产与进口液态奶相比,黄曲霉毒素M1、兽药残留和重金属铅等主要风险因子没有显着差异,均符合我国国家安全限量标准。但是,进口液态奶的保质期和上架期均显着长于国产液态奶,进口UHT灭菌奶的糠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国产UHT灭菌奶。进口液态奶存在过度加热和添加复原乳的风险。因此,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应加强对进口液态奶的风险评估研究,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数据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报告》建议加快实施“优质乳工程”,使奶业管理工作从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谋划,加快推动奶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合理分配奶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只有这样,国人的消费信心才能树立,“奶农倒奶杀牛”和 “国人海外抢购奶粉”的现象才有希望从源头解决。
《报告》指出,2013年到2015年连续三年的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奶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完全处于受控范围内,整体情况较好,确实为历史最好水平。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生鲜乳中不存在人为添加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的现象。自婴幼儿奶粉事件以来,我国狠抓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取得巨大成效,完全遏制住了违禁添加等违法行为,效果持续稳定。第二,随着奶牛养殖方式快速转变,生鲜乳各项安全指标不断改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风险评估值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没有显着差异,也没有超出限量标准的状况。兽药残留全部符合国家安全限量标准,体细胞数逐年显着下降,2015年体细胞数平均值已经低于美国限量标准,奶牛健康状况得到显着改善。第三,进口液态奶存在过热加工风险,建议加强对进口液态奶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国产与进口液态奶相比,黄曲霉毒素M1、兽药残留和重金属铅等主要风险因子没有显着差异,均符合我国国家安全限量标准。但是,进口液态奶的保质期和上架期均显着长于国产液态奶,进口UHT灭菌奶的糠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国产UHT灭菌奶。进口液态奶存在过度加热和添加复原乳的风险。因此,为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利益,应加强对进口液态奶的风险评估研究,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数据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报告》建议加快实施“优质乳工程”,使奶业管理工作从被动应急转变为主动谋划,加快推动奶业供给侧改革,转变奶业发展方式,合理分配奶业产业链各环节利益,只有这样,国人的消费信心才能树立,“奶农倒奶杀牛”和 “国人海外抢购奶粉”的现象才有希望从源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