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集成技术为“奶瓶子”护航
文章来源:《中国科学报》2015年09月23日
作者:李晨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9-24
“近年来,我国奶业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现代奶业格局初步形成。然而,我国奶业仍面临严峻挑战,正处在从数量增加向质量安全和效益并重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日前,农业科学党组书记陈萌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9月12日,在山东青岛奥特奶牛原种场,记者看到了农科院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应用后产生的显着效果。
“乳房炎占奶牛所有疾病的78%,是发病率最高的,而且对农场经济效益的影响最严重。”中国农科院饲料所国家饲料药物基准实验室主任刘秀波告诉记者,通过采用他们提供的乳房炎防治技术,这里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降低到8%,治愈率85%以上。
同时,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卜登攀研究员介绍说,这里采用奶牛全混合日粮(TMR)等技术集成,使得经产奶牛日平均产奶量同比增加4.6%;衡量牛奶质量的三大指标——乳蛋白率、乳脂率分别达到3.81%和3.27%,牛奶体细胞数低于35万个/毫升。
奶业挑战重重待突围
据统计,2014年,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奶业目前存在“三低一差”的问题:奶牛单产低,饲料转化率低;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牛奶质量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奶牛健康差,养殖环境问题凸显。
“从奶牛养殖业来看,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说。例如,2013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5.5吨,而美国在9.5吨以上。在泌乳奶牛的饲料转化率上,我国只有0.9,而发达国家达到1.5。我国奶牛平均利用胎次不到2.6胎,而发达国家超过4.4胎。
对此,陈萌山表示,加快转变奶牛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奶业建设,促进奶牛提质增效,成为新常态下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技术集成破解奶业难题
“我们这里主要采用了5种技术集成,效果还是挺明显的。”青岛奥特奶牛原种场场长孙友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牛场实施全封闭式管理,项目示范场分为适度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养殖两种方式,分别存栏500头和160头奶牛。
这里主推的核心技术包括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与评价技术、犊牛早期断奶关键技术、奶牛高效繁殖技术、乳房炎防治技术和奶牛场粪污综合利用处理技术。而整个项目集成了九项产业技术,还包括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分离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和奶牛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等。
“奶牛养殖是一个很精细的生产过程,产业链条也比较长,衔接要求非常高,涉及技术很多。在每个地方,由于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可能只需要其中一部分技术就能把当地奶业的薄弱环节补齐。”张军民说,项目组在不同示范基地组合集成不同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例如,在山东人口密度较高的农区养殖奶牛,由于粗饲料运输半径有限,粪污消纳能力有限,牛场做不了太大规模,一般就是500头左右的适度规模。“摸索不同的技术集成模式,成功后就可在类似生态区域复制和推广。”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浦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农科院组织北京畜牧兽医所牵头,联合该院4个研究所、7个地方院所以及高校、技术推广部门,和国际奶业联合研究中心、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等奶业国际平台,实现国内外协作。
“现代养殖业已经是一个很复杂的产业,靠单项技术不能突破产业瓶颈,所以我们要开展协同创新,搞技术集成。”张军民说。对此,陈萌山表示,当涉及产业上下游问题时,科研单位和企业只有通过协作,才能解决问题。
目前该项目已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天津、河北6个示范区的3个核心示范基地和7个辐射带动示范基地,进行了不同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涵盖了近3万头奶牛的饲养规模。
“美国用50年时间,把存栏量2000多万头降到900多万头,单产从3吨提高到9.8吨。”浦华说,如果中国奶牛单产能提高到7吨,只需要养殖1100万头牛。
当前示范点的增产率是4.6%,张军民估计,如果每年能保持这个速度,每年使单产提高几百公斤,并在农区顺利推广,大概5年就有可能实现1100万头存栏量的目标。
9月12日,在山东青岛奥特奶牛原种场,记者看到了农科院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应用后产生的显着效果。
“乳房炎占奶牛所有疾病的78%,是发病率最高的,而且对农场经济效益的影响最严重。”中国农科院饲料所国家饲料药物基准实验室主任刘秀波告诉记者,通过采用他们提供的乳房炎防治技术,这里的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降低到8%,治愈率85%以上。
同时,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主任卜登攀研究员介绍说,这里采用奶牛全混合日粮(TMR)等技术集成,使得经产奶牛日平均产奶量同比增加4.6%;衡量牛奶质量的三大指标——乳蛋白率、乳脂率分别达到3.81%和3.27%,牛奶体细胞数低于35万个/毫升。
奶业挑战重重待突围
据统计,2014年,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陈萌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中国奶业目前存在“三低一差”的问题:奶牛单产低,饲料转化率低;繁殖效率低,利用年限短;牛奶质量偏低,存在安全隐患;奶牛健康差,养殖环境问题凸显。
“从奶牛养殖业来看,与奶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军民说。例如,2013年我国奶牛平均单产5.5吨,而美国在9.5吨以上。在泌乳奶牛的饲料转化率上,我国只有0.9,而发达国家达到1.5。我国奶牛平均利用胎次不到2.6胎,而发达国家超过4.4胎。
对此,陈萌山表示,加快转变奶牛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现代奶业建设,促进奶牛提质增效,成为新常态下摆在我们面前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
技术集成破解奶业难题
“我们这里主要采用了5种技术集成,效果还是挺明显的。”青岛奥特奶牛原种场场长孙友德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牛场实施全封闭式管理,项目示范场分为适度规模养殖和家庭牧场养殖两种方式,分别存栏500头和160头奶牛。
这里主推的核心技术包括奶牛全混合日粮(TMR)应用与评价技术、犊牛早期断奶关键技术、奶牛高效繁殖技术、乳房炎防治技术和奶牛场粪污综合利用处理技术。而整个项目集成了九项产业技术,还包括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同期排卵—定时输精技术、分离性控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和奶牛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等。
“奶牛养殖是一个很精细的生产过程,产业链条也比较长,衔接要求非常高,涉及技术很多。在每个地方,由于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可能只需要其中一部分技术就能把当地奶业的薄弱环节补齐。”张军民说,项目组在不同示范基地组合集成不同的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中。
例如,在山东人口密度较高的农区养殖奶牛,由于粗饲料运输半径有限,粪污消纳能力有限,牛场做不了太大规模,一般就是500头左右的适度规模。“摸索不同的技术集成模式,成功后就可在类似生态区域复制和推广。”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所研究员浦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协同创新推动产业转型
奶牛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由农科院组织北京畜牧兽医所牵头,联合该院4个研究所、7个地方院所以及高校、技术推广部门,和国际奶业联合研究中心、中爱奶业科学技术中心等奶业国际平台,实现国内外协作。
“现代养殖业已经是一个很复杂的产业,靠单项技术不能突破产业瓶颈,所以我们要开展协同创新,搞技术集成。”张军民说。对此,陈萌山表示,当涉及产业上下游问题时,科研单位和企业只有通过协作,才能解决问题。
目前该项目已在山东、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天津、河北6个示范区的3个核心示范基地和7个辐射带动示范基地,进行了不同生产技术的集成与示范,涵盖了近3万头奶牛的饲养规模。
“美国用50年时间,把存栏量2000多万头降到900多万头,单产从3吨提高到9.8吨。”浦华说,如果中国奶牛单产能提高到7吨,只需要养殖1100万头牛。
当前示范点的增产率是4.6%,张军民估计,如果每年能保持这个速度,每年使单产提高几百公斤,并在农区顺利推广,大概5年就有可能实现1100万头存栏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