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单季稻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浙江应用获肯定 增产增效显着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网]单季稻绿色生产技术集成浙江应用获肯定 增产增效显着

【字体:

图为诸暨王家井镇新南村单季稻。 谢盼盼 摄

图为诸暨王家井镇新南村单季稻。 谢盼盼 摄

图为无人机在演示喷雾。 谢盼盼 摄

图为无人机在演示喷雾。 谢盼盼 摄

图为无人机。 谢盼盼 摄

图为无人机。 谢盼盼 摄

中新网绍兴10月18日电 (记者 谢盼盼)金秋十月,浙江绍兴诸暨王家井镇新南村上千亩的单季稻“春优84”迎风“招展”,一架无人机低空飞行演示空中喷雾,金灿灿的稻穗垂头而立,殊不知该单季稻还是稻中“贵族”:从小打疫苗、全程机械化操作、无人机时时伺候……

18日,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集成示范工作研讨会在浙江绍兴诸暨开展,新南村上千亩的单季稻及其技术示范成功引来多方专家为该生产模式点赞。

2015年,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选择该所最新育成的水稻新品种,配套农业科学内相关研究所的技术,开展覆盖早、中、晚稻的四种不同的水稻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

“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是今年实施的四种模式之一,2015年刚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的籼粳交杂交稻新品种“春优84”,以及水稻新组合“春优927”是该模式单季稻的组成部分。

记者了解到,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研究与示范使用了中国农科院作物所、植保所、农机化所、资划所、中国水稻所等多个研究所的新技术,如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技术、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两壮两高”技术、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新技术;配套技术有:土地激光平整技术、水稻包衣及预处理技术、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农药“阿泰灵”、水稻全程营养支撑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很多突破了以往种植水稻的误区。

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介绍中,中国水稻研究所陶龙兴研究员表示,“传统水稻栽培,是用大水漫灌,其实不好,当水一多,田里就需要排水,很多肥料、农药就要排到河里,容易造成河水富营养化,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就不好。”

他认为,湿种栽培技术通过提高生物用水能力和农艺节水技术,一方面少用了水,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通过科学栽培,水稻根系也更好了。

按照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的说法,若使用了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后,水稻生产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将更少,机械化程度将更高,更节约水资源。

因而,在新南村上千亩单季稻中,被喻为“植物疫苗”的“阿泰灵”进行喷洒后,相当于对水稻进行免疫调控,在机械化田间管理技术中,则采取航空喷雾技术,超低空无人机作业……

程式华表示,该生产模式通过建立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实现了品种与技术的配套以及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从实际效果来看,实现了试验示范区亩‘双增100’(亩增产100公斤、节本增效100元)的目标,增产增效明显,实现科研单位和农户的双赢。”

数据显示,该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成效明显,在增产上,“春优84”千亩平均理论产量比主栽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中浙优8号”每亩增产205公斤,折产后实际收割产量平均每亩增产175公斤,增产接近30%。

“绿色”,还成为该生产模式的一个重要亮点。

程式华透露,该生产模式通过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虫情,种植芝麻喂养天敌等物理诱杀与性激素诱杀技术结合使用,成功诱阻和控制虫害发生;核心区每亩稻田放养雏鸭10只,利用鸭子捕食等行为达到除虫、抑草、松土肥田作用;经统计,通过绿色精确防控措施,在增产的前提下,每亩减少化肥施用量5%左右,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每亩肥药减施节本35元-45元。另外还在麦畦式干湿技术指导下,每亩节约农田灌溉水150吨左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