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减少水肥药增产又增效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示范成功——

[农民日报]减少水肥药增产又增效

【字体: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一定想象不到,种水稻居然可以像种麦子一样,不用大水漫灌、水淹种植,也能实现高产高效。10月18日,在位于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镇新南村中国水稻研究所“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的千亩示范方里,一株株水稻裹挟着饱满的颗粒,宣告着今秋的这一场“绿色”的丰收。

    “传统的水稻栽培,一般都用大水漫灌,不仅耗费水资源,还容易污染环境。而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则让农民像种麦子一样种水稻,省工、节水、环保,还不影响产量。”中国水稻所研究员陶龙兴向记者介绍,这项技术轻简方便,农民易学易会。每亩可节省灌溉用水30%,节本增效150元。“我国目前有3.5亿亩的灌溉稻田可以实施这项技术。一旦运用,节水增效的潜力很大。”陶龙兴说。

    “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技术是我们绿色增产增效集成模式的一项核心技术,当然,我们还集结了其他先进的技术,充分体现绿色、高效。”据中国水稻所所长程式华介绍,2015年,由中国水稻所牵头,选择该所水稻新品种“春优84”和“春优927”,集成了超级稻区域化高产栽培、水稻“麦畦式”湿种栽培、“两壮两高”、机插水稻轻型无土基质育秧、土地激光平整、水稻包衣及预处理、机械化田间管理、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农药“阿泰灵”、水稻全程营养支撑等9项技术,形成了单季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

    王家井镇新南村村支书、新南粮食专业合作社是集成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在理事长周渭兴看来,集成模式的运用,让合作社的稻田种起来更省心,更有技术含量,也更为绿色环保了。“你看,这两片稻田,一边是用过植物免疫抗病毒蛋白生物农药‘阿泰灵’的,另一边则没有。区别很大。”站在稻田边,周渭兴拔下两棵不同的稻穗展示给记者看,只见打过“植物疫苗”的水稻果实饱满金黄,而没打过的另一棵则有些干瘪,有的甚至还发黑。

    “发黑的就代表植株染上了稻曲病,这种病没办法治,只能预防。而‘阿泰灵’就相当于是‘植物疫苗’,它能促进水稻生长和诱导对病害的抗性,增强它们的抗病能力。一般情况下,它有66%的防治效果,能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率达25%。”站在一旁的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邱德文向记者解释道。

    除了“麦畦式”湿种栽培、喷施“阿泰灵”,事实上,集成模式中的“绿色”技术还有不少。比如用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虫情,在稻田周边种植芝麻喂养天敌,核心区每亩稻田放养雏鸭,利用鸭子捕食等行为达到除虫、抑草、松土肥田作用等等。据测算,通过这些绿色精确防控措施,在增产前提下,每亩稻田减少化肥施用量5%左右,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

    作为试验示范第一年,集成模式的示范成效已初步显现。根据当日专家测产数据显示,在增产上,“春优84”千亩平均理论产量达到910公斤,比当地的主栽籼型杂交水稻品种“中浙优8号”每亩增产205公斤,折产后实际收割产量平均每亩增产175公斤,增产接近30%,“春优927”百亩示范田理论产量也达964公斤。从节本增效上看,加上节水和节肥省下的成本,每亩节本增效可达300元。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对该集成模式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生产模式通过建立绿色增产增效综合技术集成生产模式,实现了品种与技术的配套以及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从实际效果来看,它实现科研单位和农户的双赢,这是未来水稻种植的趋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