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深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贫困市;白堃元:耄耋老人,与广元茶产业相伴20年;广元茶叶:生态、有机、特色、精品……是什么将他们紧密相连?请看——
[农民日报]白堃元:不舍广元茶山,不卸对口扶贫担子
|
白堃元又要去四川广元了。老爷子年近耄耋,面颊清瘦,满头银发,不过看着精神矍铄,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从杭州到广元,行程将近1900公里,过去大巴、火车来回倒腾,光路上就得两天两夜。现在虽然飞机能直达,但从市里下到村庄仍得翻过一个个山头,这对年轻人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挑战。
从1997年的初次遇见,白堃元与这个深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贫困市结识已有20个年头。即使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任上退休后,白堃元并未卸下对口帮扶的担子。在广元青川和旺苍两县,远山郁郁葱葱的茶树,是扎在白堃元内心深处的呼唤,矢志不渝。
协议一签8年,白堃元有了两个“家”
一杯茶,唤起了白堃元20年前的记忆。
1997年,浙江组织20多位知名企业家,前往对口帮扶的广元、南充等地考察。这其中除了赫赫有名的大企业,还有唯一一家科研机构,那就是白堃元所代表的中茶所。刚开会,敏锐的白堃元就发现“异常”。
按理应以茶待客,可每个人面前光一杯白开水。难道广元人不喝茶?等工作人员端上本地茶,白堃元方才恍然大悟:茶汤如同酱油水,既难看又难以下口。当地领导私下坦言,广元确实没好茶。怎么会?白堃元不信!2000多年前,广元即名为“葭萌”,意为“茶叶生长的地方”。历史如此悠久的地方,岂会无好茶?
到村里地头一看,尽管对贫穷白堃元并不陌生,但眼前情景还是让他大吃一惊:许多村民仍身着中山装,脚穿解放鞋,住的土房四方透风,床上棉絮又破又黑,经常食不果腹。考察时,白堃元还发现,几片干枯的玉米地里藏着几棵零星的茶树。
为何不喝茶,原因水落石出——农民不懂种茶,更不懂制茶,炒茶用的竟是炒菜的锅。最后,炒出来的茶自然形如梅干菜,汤呈酱黑色,还带着一股浓浓的菜油味,老百姓从不把茶叶拿出去卖,吃饭、开会也确实拿不出手。
广元到底能否种茶?白堃元观察到,尽管当地山高雾多、积温较低、降水量少,但分布明显的立体气候,加上水土富硒、富锌的优势,同样无与伦比,相反非常适宜发展高端有机茶,只要注意茶园选址,提高种茶、采茶和加工技术,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随即,在白堃元的脑海中,几个关键词逐渐清晰:生态、有机、特色、精品。待考察完毕,老板们纷纷出资,中茶所虽“囊中羞涩”,但有的却是技术,白堃元遂与当地签订了一项名为“对口帮扶,恢复发展广元地区茶叶产业”的协议,时间是8年。
从此,白堃元有了两个家,从西子湖畔到巴山蜀水。最初,为了让技术落地,每年在广元的工作时间有3个月。尽管日子过得清苦,但他乐在其中,白天夜里,生怕错过一分一秒。
搞产业和科技帮扶,白堃元自有一套。他先从品种优化入手,逐渐淘汰老茶种,用“龙井43”“龙井长叶”“中黄一号”等无性系新品种取而代之。再是解决种在哪里的问题,他提出“低海拔、背风口、深土层、有水源、便交通”的建园路径。怎么种?则主推“施足底肥、突出保水”的方法。
2000年,白堃元到了退休年龄,他却向单位申请继续对口帮扶。就这样,白堃元一直坚持着。前几年中茶所领导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决定不再返聘,不过老爷子“倔得很”,仍舍不下广元的茶山。
包吃包住搞培训,解决加工环节标准化
采访中,白堃元一直强调,对口帮扶广元茶产业发展并非他一人之劳,而是团队作战。有浙江各部门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有中茶所各类资源的导入,也有全体同事们的无私奉献。
如今,广元茶叶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的。光看茶园面积,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尤其是广元、旺苍两县,在新世纪后,每年呈翻倍式增长。有了经济效益,当地涌现出了一大批种茶专业户,茶农也越来越精于管理和加工。
在浙江,茶叶的机械化炒制早已成熟应用,但在广元仍是“一家一户,一口锅子”。“随着产量提升,必须将种茶和制茶分离,采取分工化合作。”白堃元很清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加工环节的标准化。”
怎么培训?白堃元觉得百闻不如一见,必须在浙江开办培训班,专门培训栽培、加工和营销,时间为1个月,每期30-40人,吃住行由政府买单,课程安排则交给中茶所,这一建议得到了几方拥护。作为班主任,白堃元抵制“搞花架子”,每位学员必须下地干活、亲手炒茶,看完先进的生产线要写心得体会,培训班结业还得考试。
许多学员培训完都感慨:“还能这样制茶!”不过光看没用,还得趁热打铁。如何激励主体投资生产线,改进提升制作工艺?在白堃元的推动下,2010年,浙江出台专项帮扶政策,在广元扶持10家企业,只要引进一条先进生产线就予以补助30万元。
过去在广元,茶叶厂家单打独斗,所制茶叶各不相同。如今,生产线让标准化很好地落地。“别小看这30万元,撬动的却是两三百万的投资。”白堃元兴奋地告诉记者,在广元这样的生产线将近20多条,成了全市名优茶加工的绝对主力。白堃元坚持认为,有限的帮扶资金就要用在刀刃上,必须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把产品变成商品
广元的茶叶恢复发展了,加工技术也日渐成熟,但新的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茶叶的销售怎么办?如何开拓新市场?茶叶的品牌又该怎么建设?特别是当青川和旺苍两地的茶园面积扩张至20万亩,营销是一个必须解答的课题。
白堃元直言,种得再多、加工得再好,只有卖出去了产品才能变成商品。他建议广元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战略:一方面,由政府整合资源,搞推介、做营销,降低企业闯市场的成本;另一方面,支持市内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并购重组等方式组建龙头企业,打通从种植、加工到终端市场的产业链条,实现示范引领。
白堃元还给出差异化发展路径,在加工上实行精品与中端并举,在营销上回避向南推进的同质化竞争劣势,转而抢占和挖掘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市场。现在,广元市重点打造“米仓山茶”“七佛贡茶”“广元纯黄茶”三大区域公用品牌,每年由政府出面,带着各大企业前往周边主要消费城市,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
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合奏”,释放出事半功倍的效果。几年中,在青川,40多家规模茶叶企业抱团发展,合并组建成七佛贡茶集团;在旺苍,20多家茶企强强联合,成立四川米仓山茶业集团。企业闯市场有政府做靠山,政府创品牌又有企业打前战,产业发展的层次势必得到显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