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汉中
[农民日报]面向市场,让科研产品价值更高
王汉中给人印象是笑容常挂在脸上,非常亲切。作为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他有很多行政事务缠身,作为我国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他的团队集成了九大核心技术让油菜生产节本增效,近日,他又当选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院士意味着什么,“我可以一心一意搞科研了。”王汉中笑着说。
80年代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师从于我国着名的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和农业教育家、中国油菜遗传育种学奠基人刘后利老师,从本科就开始了油菜研究。1990年分配到中国农科院油料所工作。多年来,他主持选育的中油杂系列油菜品种,为农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中油杂1号”,2000年成为全国当时唯一通过国审且品质符合国际双低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中油杂3号,曾获得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且通过国家审定;中油杂4号,在全国示范推广超过1000万亩;中双8号在全国推广面积超过了1300万亩;中双9号,以其“高产、高抗菌核病、高抗病毒病、高抗倒、高含油量、饼粕高蛋白质、低芥酸、低硫苷的全面优势,在整个长江流域和黄淮主产区大面积推广。
2006年,王汉中团队用一种聚合育种、诱变技术和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新方法,在世界上首次选育出一种“特高含油量”油菜新品系。检测显示,其种子含油量高达54.72%%。比国际上报道的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最高纪录提高了近2个百分点。这种油菜新品系被命名为“中油-0361”,“中油-0361”是创造世纪记录的“特油”油菜品种。据估算,由王汉中主持选育的油菜新品种族群,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500万亩,覆盖了黄淮以南大半个中国,为社会创经济效益12亿余元。
“育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广泛的种质资源,对植物生长过程中性状的熟悉,要有一整套的育种技术以及心中有数的育种思路,这几项缺一不可。”王汉中说。近几年来,他的育种围绕着高产品种,已经经过了多次试错,多次调整思路,要实现作物的产量大跨越,并不容易。
怎样才能做好科研?他说,要勤于思考,善于学习,在这个基础上要勇于创新,不唯权威,敢于挑战权威。而农业科研又有其特殊性,科研人员要像农民那样经常下地,必须要踏实肯吃苦。
院士的头衔,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最高的学术称号,王汉中开玩笑说,我再也不用考虑评职称的问题,可以专心搞科研了。这也确实是困扰着很多中青年科研人员的一个问题,科研需要一心一意,但另一边职称、奖项、课题又直接和待遇挂钩,王汉中会告诉团队的科研人员,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的产业发展方向统一起来,为国家、社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个人的价值和财富也能在其中得到实现。
近几年来,王汉中的科研思路也有所转变,一方面在高产品种育种上需求突破,另一方面,他希望面向消费市场,让科研产品创造更大的价值。“过去我们主要是服务于农民的增产增收,服务于产业的升级进步,而现在,我们要探索转变消费者的观念,通过科研产品创新,引领新消费。”王汉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