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智慧”加持农业可否抵御灾害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智慧”加持农业可否抵御灾害

【字体:

  

  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农业体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较传统农业有更强的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

  “山竹”作为今年以来登陆中国最强台风,截至记者发稿前,已从广东转移到广西。两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强台风对农作物的影响不容小觑。

  众所周知,气候是农业产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但灾害性天气无法避免。可否利用科技手段减轻灾害的影响?这一点得到农业科学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孙忠富的肯定,那就是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较传统农业有更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汪懋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智慧农业体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天生患有“气候病”

  台风刮碎了玻璃,家里一片狼藉,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拍段视频发到朋友圈。殊不知,此时农民可能坐在家里哭。

  台风天气对农业的打击是全方位的。强风会折断茎叶,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更会淹死大量作物。据报道,截至目前,广东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0万亩。

  一次台风,无数农民一年的心血便付诸东流。

  农业是灾害应对能力最弱的产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一次台风,一场冰雹,一次霜冻……每次天气的剧烈变化都有可能让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消息,9月9日夜间至10日凌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温天气,特别是黑龙江西北部地区出现了低温霜冻天气,对该区域大豆生长造成了一定影响。

  监测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低温霜冻面积约为1478.5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29.9%;产量损失预计为5.5亿斤左右,约占全省总产的4.45%。

  其实,气候变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并不只限于中国。

  9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编制的2018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在意大利罗马发布。报告聚焦了气候变异和极端气候对粮食安全和营养的影响。

  报告指出,气候变异和极端气候是引发严重粮食危机的主要原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影响到了农业和粮食安全,会使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和推动可持续农业这一挑战更加难以应对。

  自然灾害阻挡不了,但可以想办法减轻灾害的影响,这是很多农业从业者面对自然灾害的第一反应。

  孙忠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云计算、农业大数据让农业经营者灵活地掌握天气变化数据,提高了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风险的应对能力。

  传统农业需要智慧技术

  事实的确如此。如今,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在农业全产业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禾壮慧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史中超对此深有感触。他们建立了天空地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其中一项服务便是及时灾害预警。

  及时预警、减轻自然灾害影响正是智慧农业的作用之一。

  所谓智慧农业,就是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依托部署在农业生产现场的各种传感节点和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农业发展需要更智慧的技术来打破传统农业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困境。”孙忠富表示,智慧农业可实现农业精细化、高效化和绿色化发展。

  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出台《智慧农业气候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将基本建成全国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国省两级精细智能型的农业气象业务平台、便捷智慧的全国农业气象服务平台和开放共享的全国农业气象业务众创平台,推进全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互联互通、共享融合。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禾壮慧农的天空地数字农业服务平台正探索建立气象大数据平台。

  史中超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该平台主要提供实时天气预报、历史天气信息查询和灾害性气候的预警。气象预警功能以省、市、县三级为预警区划层级,方便农村、农业管理决策部门开展主要农作物的气象管理,对暴雨、暴雪、大风、高温、干旱、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进行预警。

  此外,用户还可通过历史天气模块查询历年详细历史天气记录,包括每天的气温、天气状况、风向风力等气象记录。

  升级改造农业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目前发展智慧农业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共识。

  在孙忠富看来,这得益于智慧农业的发展将推动农业产业链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升级产业领域,由劳动密集型走向智能化生产;二是升级经营领域,突出个性化与差异化营销方式;三是升级服务领域,提供精确、动态、科学全方位信息服务。

  以升级服务领域为例。目前在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已经试点应用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

  《中国科学报》记者在采访呼伦贝尔市农牧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肖明华时,对其介绍当地建立的农机精准作业平台,印象深刻。据悉,该平台于2016年建设完成,主要服务于农牧民,由呼伦贝尔市农牧业机械管理调度指挥中心数字化平台、安装在农机的智能无线终端及深松探测设备终端构成。

  此外,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灵活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孙忠富认为,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为农业经营者传播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生产管理以及咨询服务,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户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节本增效、提高效益。

  虽然我国智慧农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势头较好。

  2015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每年发布的重大政策文件中都会提及智慧农业。

  例如,农业农村部在《“十三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建设智慧农业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智慧农业科技研发。

  “凡能有效提高农业土、水、肥、药、光、热等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都将成为智慧农业技术发展研究的新热点。”汪懋华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