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国农科院2018成果丰硕 科技创新助推绿色经济
三大亮点彰显国家队实力和地位记者从1月16日中国农科院召开的2019工作会议上获悉,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该院农业科技创新获得显着成效,在三个方面彰显了其国家队的实力和地位。
一是农业基础研究取得新进展。针对水稻起源、分类和驯化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群体基因组变异结构,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资源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植物基因组的稳定性和促进新物种形成中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毒性和解毒分子机制在水稻杂种不育上的普遍性,有望解决水稻杂种不育难题;揭示了番茄果实的营养和风味物质在驯化和育种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发现了调控这些物质的重要遗传位点,为植物代谢物的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源头大数据和方法创新。
全年共发表论文5323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858篇,比上年增长13.6%,以第一署名单位在CNS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2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二是重大战略性技术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围绕国民经济重大需求,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病毒,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一类抗球虫新兽药沙咪珠利研制成功并实现产业化生产,油菜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成为引领育苗移栽方式转变新技术,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破解机插育秧瓶颈,“中棉所641”与“宽早优”植棉新技术相集成的高品质棉生产模式在“农机、农艺融合”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日晒高温覆膜防治韭蛆新技术实现标准化产业化应用。
全年(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388个,培育家禽新品种1个,获新兽药、农药、肥料、饲料添加剂新产品证书29项,获发明专利732件,植物新品种保护权99件,国外专利17件,出版科技着作272部。
8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黄瓜基因组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研究”获自然科学二等奖,“小麦与冰草属间远缘杂交技术及其新种质创制”等2项成果获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豆优异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等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是乡村振兴和精准脱贫支撑工作取得新成效。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开局良好,启动了江苏东海、河南兰考、江西婺源、四川邛崃等4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推进水稻、玉米、油菜等16个产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种植业每亩平均节本增效448元,养殖业节本增效32%,具有良好的推广示范前景。
全面推进科技精准脱贫,派出650多个专家团队、3300名科研人员在环京津地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以及“三区三州”开展脱贫攻坚,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多个,构建了科技脱贫“安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