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年黄淮麦区农户种植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平均占有率为21%
3月25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肖世和在京主持召开《2009年黄淮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报告》座谈会,就该报告所反映的信息,粮食收贮过程中存在的技术与政策问题,以及粮食加工企业、食品市场对优质小麦的需求,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认为,黄淮麦区小麦质量调查研究结果,客观真实地反映小麦田间生产状况和收贮后粮食品质状况,取样方法可靠,样品代表性强,信息量大,不仅为小麦育种、栽培、加工利用和优质区划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或参考。
李振声提出,今后小麦育种应在注重选育植株结构好、抗性高、稳产的基础上,开展优质品种育种研究;在标准制定方面,应注意标准水平分类的依据,统一小麦收储和小麦品种品质标准体系;还应以基础科学研究的结论为依据,制定符合我国传统蒸、煮、炸食品要求的小麦品质标准。
据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介绍,2009年国家小麦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产后加工研究室再次对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四省6区域、18个地市、54个县区、162个乡镇的大田小麦和仓储小麦进行了调查抽样与品质分析。农户田间样本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生产上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的平均占有率为21.0%;仅以稳定时间(≥7min)简单判断,有22.2%地市的农户田间小麦样本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如果根据容重(≥770g/L)、蛋白质含量(≥14%)、稳定时间(≥7min)和降落数值(≥300s)4项指标均需达到的概率来计算,仅有5.6%地市的农户田间小麦样本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粮库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仅以稳定时间(≥7min)判断,有11.1%地市的粮库样本达到了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如果根据容重、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和降落数值计算,所有地市的粮库样本均未达到优质强筋小麦2级标准。粮库样本的品质性状明显低于田间样本的品质性状的原因除了与田间抽样样本有可能受人为因素影响外,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粮库小麦收购质量检验标准、检验方法不规范,按容重定级后又混收、混储等现象所导致。
魏益民告诉记者,总体上来看,2009年小麦样品的质量状况明显低于2008年,主要原因有样品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明显降低;品种构成发生了变化,优质品种的比例和种植面积下降;2009年春季干旱对小麦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受良种补贴政策影响,农民种植优质品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 (梁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