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业所研究室获评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3-02
近日,农业科学蚕业研究所养蚕和育种研究室被授予江苏省教科系统“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蚕业所养蚕和育种室组建于2001年,由1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首席专家1人。
该室自组建以来,重点开展了蚕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家蚕新品种选育、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在为蚕业生产提供服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团队先后承担了10 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5 项农业部、商务部和江苏省等部省级项以及市厅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级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 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9 篇;出版科技专着1 部;获得4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名41名。
该研究室主要创新成果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建成了世界上一地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蚕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现保存700余份家蚕品种资源和20余份蓖麻蚕品种资源。先后对400余份种质资源的80多项性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阐明了多项性状相关性和遗传规律;发掘出20多项特殊性状的优良素材300余份;发现并整理了200余个突变基因;建立了家蚕全部28个连锁群的连锁检索系统和基因定位系统,构建了家蚕连锁群的近等位基因系。通过农业科学国家蚕种质资源网建立了蚕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
二是育成了多个家蚕新品种。近年来,该室开展多元化家蚕品种选育,育成了30多个适合不同季节饲养的高产、优质、强健的实用家蚕新品种和特殊用途家蚕新品种品种,为实现我国家蚕品种五次大更换、提高蚕茧产量与出丝率作出了重要贡献。新育成的“新•莹×玉•泉”、“野三元”、“丝雨一号”和“华康一号”品种也将其产业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成果及时转化并服务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了一系列养蚕育种新方法技术体系,改进养蚕技术装备,建立了集约化高效养蚕生产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分子标记的筛选和转基因技术平台,为家蚕品种的分子改良奠定基础。将“菁松×皓月”、“871×872”、“秋丰×白玉”、“春•蕾×镇•珠”等家蚕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众多省份的当家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讯员 王福海)
蚕业所养蚕和育种室组建于2001年,由1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团队中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江苏省优良品种培育工程首席专家1人。
该室自组建以来,重点开展了蚕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家蚕新品种选育、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等,在为蚕业生产提供服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团队先后承担了10 项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5 项农业部、商务部和江苏省等部省级项以及市厅级项目40余项。获国家级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 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论文19 篇;出版科技专着1 部;获得4 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名41名。
该研究室主要创新成果有以下3个方面:
一是建成了世界上一地保存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的蚕种质资源研究中心。现保存700余份家蚕品种资源和20余份蓖麻蚕品种资源。先后对400余份种质资源的80多项性状进行了调查和评价。阐明了多项性状相关性和遗传规律;发掘出20多项特殊性状的优良素材300余份;发现并整理了200余个突变基因;建立了家蚕全部28个连锁群的连锁检索系统和基因定位系统,构建了家蚕连锁群的近等位基因系。通过农业科学国家蚕种质资源网建立了蚕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
二是育成了多个家蚕新品种。近年来,该室开展多元化家蚕品种选育,育成了30多个适合不同季节饲养的高产、优质、强健的实用家蚕新品种和特殊用途家蚕新品种品种,为实现我国家蚕品种五次大更换、提高蚕茧产量与出丝率作出了重要贡献。新育成的“新•莹×玉•泉”、“野三元”、“丝雨一号”和“华康一号”品种也将其产业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是成果及时转化并服务于社会,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建立了一系列养蚕育种新方法技术体系,改进养蚕技术装备,建立了集约化高效养蚕生产体系,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分子标记的筛选和转基因技术平台,为家蚕品种的分子改良奠定基础。将“菁松×皓月”、“871×872”、“秋丰×白玉”、“春•蕾×镇•珠”等家蚕优良新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众多省份的当家品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讯员 王福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