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起小芝麻 创造大作为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
作者: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7-23
芝麻很不起眼。俗话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因小失大。在农业科学油料作物研究所,却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抓住小小芝麻,创造出了一流业绩。她就是25年如一日潜心芝麻研究,致力我国芝麻产业发展的张秀荣研究员。
张秀荣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87年到油料所从事芝麻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工作,现为油料所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农家顾问》科技咨询团咨询专家、《农业科技通讯》编委等,先后获油料所首届女职工标兵、中国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与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相比,芝麻是名副其实的小作物。因受产业规模小的影响,在科研立项、经费投入、成果评定、成果推广等方面,芝麻获得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主要粮油作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秀荣决心把芝麻研究做好。1995年,张秀荣在担任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后,感受到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科研经费不足和团队人手不足。为此,她注重加强团队建设,作为共产党员和课题组长,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吃苦在前,用勤奋弥补人手不足等客观困难。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逐渐走出困难局面,人员从2人发展到固定人员7人、研究生和客座人员5人以上,并拥有3名博士科研骨干,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张秀荣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育成优质芝麻新品种12个。在全国芝麻同行业中,她育成的品种成果转化效率名列前茅,推动了湖北及江淮流域主产区芝麻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单产提高,新品种增产率达到10%-20%,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十年育成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广”突出特点,即高耐湿高抗病高产广适应性,在长江和江淮流域主产区广泛应用,全国累计推广1200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6亿余元,2011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秀荣注重科企合作,先后与合肥丰乐、湖北中农、安徽燕庄油脂等多家国内知名种业公司和芝麻加工企业合作,开发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专用芝麻新品种,通过转让中芝11、中芝13等十多个品种的经营权,充分利用企业营销优势,加速了成果转化。通过成果“立地”转化,不仅发挥了新品种、新技术对芝麻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而且对科研起到反哺作用。
中芝13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张秀荣带来了看得见的成绩,但她并没有忽视基础方面的研究。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瞄准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将成果转化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返补科研,深入开展芝麻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课题组申请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已在《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芝麻优异种质鉴定评价和重要基因发掘、耐湿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跨入世界前列。
张秀荣不断创新思路,勇攀科研高峰。针对现今芝麻品种高大株型特点与当前轻简化生产、密植习惯不相适应的情况,她首先提出了利用矮化、紧凑基因资源开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种新方向,通过协调芝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项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坚持从“地”到“天”,张秀荣将论文既写在了广阔的田野上,也写在了科学的殿堂里。有她这样的一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油料所建设“顶天立地、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通讯员 余波)
张秀荣1982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1987年到油料所从事芝麻种质资源和育种研究工作,现为油料所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湖北《农家顾问》科技咨询团咨询专家、《农业科技通讯》编委等,先后获油料所首届女职工标兵、中国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与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粮油作物相比,芝麻是名副其实的小作物。因受产业规模小的影响,在科研立项、经费投入、成果评定、成果推广等方面,芝麻获得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主要粮油作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秀荣决心把芝麻研究做好。1995年,张秀荣在担任芝麻种质资源课题组负责人后,感受到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科研经费不足和团队人手不足。为此,她注重加强团队建设,作为共产党员和课题组长,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吃苦在前,用勤奋弥补人手不足等客观困难。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逐渐走出困难局面,人员从2人发展到固定人员7人、研究生和客座人员5人以上,并拥有3名博士科研骨干,形成了人员结构合理的创新团队。
张秀荣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及国际合作等研究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7项,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持育成优质芝麻新品种12个。在全国芝麻同行业中,她育成的品种成果转化效率名列前茅,推动了湖北及江淮流域主产区芝麻品种的更新换代和单产提高,新品种增产率达到10%-20%,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历经十年育成的中芝13,具有“三高一广”突出特点,即高耐湿高抗病高产广适应性,在长江和江淮流域主产区广泛应用,全国累计推广1200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6亿余元,2011获得了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秀荣注重科企合作,先后与合肥丰乐、湖北中农、安徽燕庄油脂等多家国内知名种业公司和芝麻加工企业合作,开发高产优质抗病抗逆专用芝麻新品种,通过转让中芝11、中芝13等十多个品种的经营权,充分利用企业营销优势,加速了成果转化。通过成果“立地”转化,不仅发挥了新品种、新技术对芝麻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作用,而且对科研起到反哺作用。
中芝13等新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张秀荣带来了看得见的成绩,但她并没有忽视基础方面的研究。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瞄准产业重大科技问题,将成果转化获得的直接经济收入返补科研,深入开展芝麻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目前,课题组申请获得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了国家“973”计划项目研究,已在《BMC Genomics》等国际期刊已发表SCI论文10余篇,在芝麻优异种质鉴定评价和重要基因发掘、耐湿性研究、芝麻功能基因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跨入世界前列。
张秀荣不断创新思路,勇攀科研高峰。针对现今芝麻品种高大株型特点与当前轻简化生产、密植习惯不相适应的情况,她首先提出了利用矮化、紧凑基因资源开展芝麻“理想株型”育种新方向,通过协调芝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以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项研究已取得阶段性进展。
坚持从“地”到“天”,张秀荣将论文既写在了广阔的田野上,也写在了科学的殿堂里。有她这样的一批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科技工作者,油料所建设“顶天立地、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通讯员 余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