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在北京召开
为促进更多的中外科学家及业界人士了解我国马铃薯科研与产业的发展动态,推动我国马铃薯研发与国际同步进行,实现中国马铃薯产业“更快、更高、更强”地发展,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2008年中国马铃薯大会”4月6日在北京召开。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出席大会并在讲话中指出, 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马铃薯是粮、菜、饲料和加工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其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已成为世界上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中国目前是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危朝安副部长对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提出三点意见:
一、增强大局意识,认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真分析和科学判断马铃薯产业的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对于抓住发展机遇、应对面临挑战至关重要。马铃薯产业各界人士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把提高马铃薯产量,确保马铃薯的有效供给作为当前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准确把握实情,找准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一直呈良好发展态势,是世界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马铃薯产业强国。要推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找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环节和关键因素。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脱毒种薯少,扩大产业规模的基础不牢;二是专用品种少,优化产业结构的支撑不强;三是大型企业少,提升产业效益的平台不稳;四是技术水平低,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不足。今后要以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区域和重点地区,优化脱毒种薯、加工专用薯和鲜食商品薯生产的区域布局,加快脱毒种薯、新品种和生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主攻单产,提高品质,增强马铃薯生产、加工、贮藏和流通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
三、加强统筹协作,构建产业长效发展的体系和机制。目前构建马铃薯产业长效发展的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抵御市场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应对重大技术变革的准备还不足。今后要着力推进马铃薯生产布局区域化、种薯良种化、种植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着力推进国际合作。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我院副院长屈冬玉在会上说,马铃薯俗称小土豆,它的发展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受人关注,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作用巨大,也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影响深远。温家宝总理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还说起他一直关注马铃薯,“小土豆、大产业、管大用……”
作为印加文明的象征,马铃薯注定要与水稻文明和谐相处;作为国际性的主食,马铃薯注定要与国际性大事件紧密相连;作为一个大产业,马铃薯注定要弘扬奥运精神,以更快的步伐、更高的要求,更强的状态,发展壮大,回馈社会。屈冬玉副院长表示,中国马铃薯产业经过1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迈上了一个历史的新起点。需要全国同行在各级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倍加努力工作,倍加团结协助,倍加开拓创新,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领军人才,着力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着力推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群策群力,精心谋划,踏实工作,深入实际,坚忍不拔,努力奋斗,为人民、为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据悉,世界100多个国家都种植马铃薯。联合国宣布2008年为“国际马铃薯年”,以提高公众对马铃薯在战胜饥饿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认识,促进马铃薯的生产、加工、消费和贸易。由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举办的中国马铃薯大会,自1998年以来,已召开了9届,会议规模越来越大,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会议不仅包括学术讨论,介绍马铃薯最新的研究进展,为促进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权威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马铃薯产业各环节和从业人员进行商贸洽谈、产品信息发布和产品展示等,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前,中国马铃薯大会已得到国内外马铃薯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同,不仅国内各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会,而且吸引了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公司企业、种植大户以及多家跨国公司派出的代表,成为推动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和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