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有望实现亩产“吨半粮”目标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活动

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有望实现亩产“吨半粮”目标

【字体:
    6月3日,农业科学联合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德州市农业科学院等小麦玉米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成员单位,在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联合举办了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交流活动,观摩了10万亩小麦示范现场,介绍了玉米项目准备情况,并就下一步试验示范工作进行了研讨。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副院长雷茂良出席现场会。
    据悉,在武城县由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德州市农科院联合开展的“小麦玉米周年绿色增产增效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协作项目是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的第一个落地项目。三方于今年4月份在京签署了小麦玉米科技创新联盟协作组协议,制定了亩产“吨半粮”的攻关目标。此次观摩的小麦集成了优良品种优质包衣种子、秸秆还田、深松免耕宽幅精播、科学施肥、普浇越冬水、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8项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施肥四精准、绿色防控四结合”的技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绿色增产增效效果。经专家测产,1000亩核心示范区达到728公斤,10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652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的553.4公斤提高近100公斤。通过全程机械化,每亩节约用工5个,节本400元左右;通过绿色防控,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用量。
    陈萌山对小麦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示范的明显成效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武城县将研究示范工作与城乡发展相统筹,有效推动了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了“三农”工作的升级与发展。技术集成在构建绿色增产增效模式的同时,更加重视资源、资金、资产的集成,为吸引更多优势单位和新型经营主体的加盟创造了条件,形成了在政府引导下,政、科、企紧密合作,协同攻关的创新联盟网络。研究工作更加体现了科技的驱动作用,体现了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巨大支撑作用,坚定了创新联盟成员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信心和决心。试验示范规模不断扩大,创建的模式实用性强,可复制、可推广、可落地,在增产增效的同时,体现出了资源节约和生态友好的特点。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的集成,形成了新的工作亮点。
    陈萌山强调,各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合作,努力把第二阶段工作做好。一是要加强技术研发工作,做到研究与转化并举,用科技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模式,聚焦“一控二减三基本”这一核心目标任务,提高资源利用率,达到绿色增产增效的目的;三是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坚持在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协同创新,建立科学规范的工作程序,形成农科教联合攻关体系,解决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四是进一步加大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生产全过程的示范工作,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学产量变成农民产量,要加强宣传,引起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工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按照工作方案,小麦收获后,将在同一示范区实施玉米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向周年亩产“吨半粮”的目标冲刺。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玉米将集成优良品种优质包衣种子、科学播种、绿色防控、化控抗逆、适时晚收、收储减损、全程机械化、全程信息化8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农机农艺八配套,科学播种六融合”的技术模式,建立千亩核心示范区2个,百亩超高产攻关试验方2个。目标是核心示范区亩产1000公斤,大面积示范田850公斤,增产10%,增效10%,节省成本10%,减少化肥施用10%,减少农药施用10%。
    山东省农业厅厅长王金宝、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万书波、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董绍辉等以及中国农科院院属有关单位领导和专家共60余人参加了观摩交流活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