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讲坛2016年第2期即将开谈 王静讲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检测技术发展
2016年第2期农科讲坛将于4月15日(星期五)下午2:00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期农科讲坛特邀农业科学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静开讲“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检测技术发展”。敬请关注。
王静,女,1963年10月生,中国农科院质标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农科院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2013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的支持下,作为大会主席主办了中德食品安全挑战和前景研讨会。
多年来,王静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未知物筛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有一定学术积累。王静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948”项目、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获得奖励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6项;出版着作10部,包括主编副主编着作《食品安全学》、《仪器分析》、《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测定》、《食品安全知识100问》等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已培养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方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两次获得中国农科院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所带领的团队于2014年获得中国农科院巾帼文明岗称号。
扞卫食品安全的铿锵玫瑰
初见照片,王静与学生围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干练的卷发衬着她美丽的面庞,只看照片就仿佛听到了感性、温柔的爽朗甜笑。真正采访时,王静的表达铿锵有力,时缓时急又冷静稳重,处处彰显着她事业上的自信,性格上的坚强,尽显当代女性尤其是一位女科学家的自由、独立之信仰。
有人说,这世界上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那么,王静该是那一朵血色的铿锵玫瑰,美丽、感性、温柔又坚强、独立、自信。
正如歌词所唱,“风雨彩虹,铿锵玫瑰”,王静既经历了科研之路的风雨,又见证了懂得知足常乐的彩虹,她就是一位扞卫食品安全的守护人。
王静,女,1963年10月生,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农业科学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与行为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农业科学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兼任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专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副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快速检测技术及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主要从事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与开发方面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在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快速样品前处理技术、未知物筛查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有一定学术积累。近年来主持和参加了50余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主持“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948”项目、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获得奖励1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3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6项;出版着作10余部,包括主编副主编着作《食品安全学》、《仪器分析》、《功能性食品活性成分测定》、《食品安全知识100问》等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SCI收录60余篇;已培养食品安全与检测技术研究方向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两次获得农业科学巾帼建功标兵称号,所带领的团队于2014年获得农业科学巾帼文明岗称号。
“一开始没有自己的实验室,没有助理和学生,只能先借助兼职哈工大招学生,然后带着学生在各个实验室里打游击,”王静自述道,“那个时候最难受的是没有任何自己的项目可以做,除了院里的引进经费,其他的科研经费一分钱都没法争取到。”回忆虽然酸涩,但是王静说,“这个过程中虽然艰苦,却让我在科研的道路上遇到很多贵人。”由于连续几年科研进展的停滞和工作环境变化的不适应,王静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曾有过重回大学校园的想法。当时的质标所叶志华所长给与了很大的支持,并鼓励她“哪里都不能去,一定要坚持”。王静觉得一路走来所遇贵人佼佼,对她激励良多,所以,到现在还保留着某种“贵人情结”:遇到贵人,学习贵人,成为别人的贵人。
如今,王静所带领的“农业化学污染物残留检测及行为研究”创新团队是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包括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30多人组成的科研队伍,涵盖了分析化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农药学、兽医学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学科。团队荣获了2013-2014年度农业科学“巾帼文明岗”称号,连续7年被评为研究所文明处室。
谈到为何会取得如此显着的进步,王静谦虚道,“诚实说,我德行修为不够,学术能力不足,但是,最突出、最自豪、最骄傲的就是我的团队。团队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
王静表示,团队的氛围很重要,关键是要分工明确,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其次,在分工过程中,不看眼前利益,要看长远。“在利益分配上团队成员从不计较,有紧急事务时不会有人拖延,在工作过程中大家能够心齐协力,劲往一处使,都往一个目标上努力,大家在一起工作很愉快。”在去年年底团队申报国家奖时,经专家评审申报类别由进步奖改为发明奖,由于名额的限制,不得不做出淘汰,“在名次上大家表现得都很谦让,甚至有人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名次排在最后。我真的很欣慰,他们一直让我感动着”。
平时,团队每周二晚做一次学术报告会,一方面汇报科研进展,另一方面分享国际前沿。因为这类频繁的交流活动,学生毕业后演讲的能力都很强。目前团队7位在研人员,有6人在各种大会上作过报告。“现在有邀请我做学术报告的,我都极力推荐年轻人,老是自己露脸不给年轻人机会不合适。”王静笑言。
每年团队进新人,王静都会告诉他们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王静很看重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这几年,质标所成绩第一名的学生几乎都申请了王静的实验室。“许多学生是冲着我们团队来的。有学生说,自知分数不够,只要能来团队就行。但你来了,我不管你基础如何,三年后出去都要带着我们团队的烙印: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甘于奉献。”
作为快速检测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静的团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讨会,“把国内做这方面的专家全都聚集来了,反响非常好。今年筹划第二届,争取做出我们团队的品牌。”此外,2013年,在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下,团队还成功举办了中德食品安全挑战论坛。仅申请论坛资格就用了2-3年时间,是院里拿到这类资格的第2个团队。“我们的团结协作是一次次取得成功的保障。”
虽然团队建设已经相对完整,下一步,王静正在酝酿引进青年英才,提升团队更上新的起点。
面对专家,想必大家都想咨询我们的食品是否安全。王静回应“食品安全不存在绝对的“零风险”,比如白糖,可吃,但是不可多吃。任何食品超过适度范围都可能存在危害。”
王静认为,我国处于经济社会战略转型的发展时期,我们要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发达国家近百年的发展水平,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客观地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提高到了76岁,甚至女性的寿命更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的食品安全水平提高了,取得了进步。
“以前食品安全问题少,并不代表不存在,只是因为科学技术和生活水平未达到一定程度,政府和百姓关心的是温饱问题,不会过度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媒体更不会大肆报道宣传。”王静表示,“现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由吃饱到吃的好、吃的安全快速转变,信息公开化,不隐藏、不隐瞒,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绝不姑息。”事实上,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也经历了由乱到治,从安全事件频发到基本得到遏制的过程。即使美国现在是“治”,也会经常出事儿。2011年,世界上发生的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中包括美国146人因为吃了被污染单增李斯特菌的香瓜导致中毒,30人死亡;德国4000多人食用被污染的芽菜,47人死亡;日本的牛肝中检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印度143人死于甲醇中毒事件;台湾塑化剂事件等,如果按照我们国家的分类,这些都属于特别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实际上,食品安全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难题。王静指出,中国历年来也频频发生了数起食品安全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瘦肉精猪肉事件等,这些比较典型的事件大部分是经营者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非法添加、违规添加、超范围添加而起,与经营者诚信缺失有关。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十几年来例行监测合格率稳步提升。2001年,蔬菜中农药监测合格率只有60﹪多,现在连续几年都保持在96﹪以上,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合格率都已分别达到了98%、99﹪以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一是我国人口众多,是食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食品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生产门槛低、分布散、规模小;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三是相对于食品产业的高速发展和食品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变,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未能及时跟上;四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威慑力度不够。这一问题,在2015年10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得到了改进,《农产品安全法》也已启动修订程序。
王静认为,引起大众恐慌还有媒体的推波助澜。“比如央视记者爆出的草莓乙草胺残留问题,事实证明这是一起食品安全乌龙事件,是不良媒体人的肆意炒作。但这一事件更加重了大众对食品安全的忧虑,也使草莓经营者大受打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王静提醒,类似的不实报道还有很多。比如微信朋友圈中会有很多人转发最毒食品排名,都不是可信的。
在谈到如何具体解决食品污染问题时,王静介绍,引起食品污染的因素主要包括农兽药、生物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环境污染物、违禁添加物等。国人比较关注农兽药问题,其滥用是当前食品安全源头污染的主要来源,如果按照标准规范生产,就不会引起大问题,实际上生物毒素、重金属是食品安全的长远隐患,解决这类污染是更艰巨的任务,非法添加、掺杂使假等违法行为也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环境污染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应引起关注和重视。相比于发达国家较高比例的致病微生物污染,我国的化学性污染相对更突出。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要从几方面入手:健全保障体系、产业升级、源头治理、风险管控、社会共治。
对于目前市场上炒得很热、卖价较高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是否真的可信,王静解释,无公害、绿色、有机是食品的三个级别:无公害是农产品准入的最低门槛,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化学投入品;有机食品则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对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求高,价格也较高。
随着一抹爽朗的笑,我们结束了采访。听君一席话,我们感受到了食品检测技术研究人员的责任,也希望我们都能做到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相信我们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也相信这一群为了国家的食品安全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的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