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讲坛第26期即将开谈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学术活动

农科讲坛第26期即将开谈

黄长玲讲述我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

【字体:

  第26期农科讲坛(中国农业科技报告会)将于7月25日(星期二)下午2:00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期农科讲坛特邀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遗传育种中心主任黄长玲开讲“我国玉米育种研究进展”。敬请关注。

  黄长玲研究员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遗传育种中心主任,担任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物品种审定主任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他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植物品种权6项,带领课题组选育了中单909、中单808等19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500多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40亿斤。

  黄长玲1981年9月至1985年7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本科学习;1985年9月至1988年6月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8年至今在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工作(2003年之前为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品种开发推广工作,先后担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开发处副处长,遗传育种系副主任、遗传育种中心主任。1992年在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学习深造,出访过多个国家。主持、参加、完成的项目有“国家攻关计划、攀登计划、支撑计划、863计划、973、国家自然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跨越计划、成果转化、农科院创新工程等国家重点课题20多项。

  黄长玲长期从事玉米遗传育种和产业技术研发工作。选育出中单909(已连续5年为国家主导品种,现为我国十大推广面积品种之一,2016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中单856(国审品种)、中单808(已连续10年为国家主导品种、我国西南区主栽品种、是我国西南平坝区推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玉米品种)、中单859(国审品种)、中单868等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19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6500多万亩,创造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获得新品种权6项,在BMC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主编玉米着作6部,副主编1部,参编2部,培养研究生19名、博士后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2名。

  黄长玲2016年入选北京市“首都科技盛典人物”,先后带领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系于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2014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单位五一劳动奖”、2016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

  

  选育优良玉米品种  不忘增产粮食初心

  —记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研究员

  

  黄长玲,长期从事玉米育种工作,现任中国农科院作科所遗传育种中心主任,担任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玉米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玉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市作物品种审定主任委员会委员,《作物杂志》和《中国种业》编委。他主持、参加国家重点课题20多项,获得国家植物品种权6项,带领课题组选育了中单909、中单808、中单856、中单859、中单868等19个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6500多万亩,为国家增产粮食超过40亿斤。

  黄长玲生于福建,小时候从未吃过玉米,甚至从未见过。刚进入大学的他,首次吃到玉米糊糊时,惊讶于这一农作物的粗颗粒感,“嗓子非常难受”。与玉米的这一初次相识,并未给黄长玲留下好印象,但是在过去的30年中,黄长玲的大部分时间却都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人生就是这样,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才有了未来的惊喜与期待。

  自1988年以来,黄长玲主持、参加、完成的项目包括“国家攻关计划、攀登计划、支撑计划、863计划、973、国家自然基金、转基因重大专项、跨越计划、成果转化、农科院创新工程等国家重点课题20多项。选育出中单909(已连续5年为国家主导品种,现为我国十大推广面积品种之一,2016年推广面积已超过1000万亩)、中单856(国审品种)、中单808(已连续10年为国家主导品种、我国西南区主栽品种、是我国西南平坝区推广面积最大时间最长的玉米品种)、中单859(国审品种)、中单868等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19个。作为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系主任,黄长玲带领作物科学研究所遗传育种系于2013年获得“全国农业先进集体”、2014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单位五一劳动奖”、2016年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的荣誉,并入选“2016首都科技盛典人物”。玉米品种中单909获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2013、10)第一完成人;玉米新品种中单909的选育与推广获大北农科技奖三等奖(2013、11),第一完成人。

  其中,中单808品种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推广时间最长、面积最广,转化十分成功,至今已有十一年之久。“在推广当年,808就比对照品种增收达到19.7%,这个数字非常惊人。”黄长玲自豪地说,“企业盈利,老百姓增收,更重要的是好品种为国家带来粮食增产效益。”

  做过育种的人都知道,酷暑天天下大田调查,三伏日日自交杂交,筛选鉴定品种,南繁北育,是育种家的常态。即便这样,有人可能一辈子都不能选出一个成功的品种,或者只成功选育出一个品种,要育出好品种更是难上加难。黄长玲的30年育种路,走得平凡又不平凡。平凡之处在于,和大多数育种家一样,对育种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与付出。他会经常忘记节假日,对于家庭琐事也往往是甩手掌柜,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春节是在海南繁育基地度过,由于大田试验的时效性,为了及时完成试验,经常错过去幼儿园接女儿的时间,常被被幼儿园的老师痛批,我想“女儿可以多等一会,但是错过了试验时机,要等到下一季度,试验不能等”。这些日常的工作状态,对于育种学家普通又平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这是兢兢业业的育种学家的写照。平凡的事做久了,就是一种不平凡。于黄长玲而言,他有自己的骄傲和自豪。倾注几十年心血,成功选育出的多个优良品种,让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

  许多人羡慕黄长玲的好运气,他却说“每选育一个品种,不是胸有成竹,但有门道可寻”。

  “育种是一门试验(实验)科学,品种表现是基因和环境互作的结果,基因发生有效变异的概率极低,但环境是可变的,所以多年、多点的鉴定试验至关重要,才能保证优胜劣汰”。多年,数量级别都是10年以上,所谓十年磨一剑,却不能磨出一个好品种。仅中单808这一个品种,选育达17年之久,已经属于十分顺利。为了做到多点试验,抢天时之利是关键,所以一年四季、大江南北吃住在育种基地是必须。“至少200个试验点的数据支持才可判断优劣”。一句歌词比较应景“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表达奔波在外的育种学家的处境。

  另一方面,要得到优良的玉米杂交种,亲本的选择至关重要。育种的每一步都不轻松,从头到尾贯穿其中。得到纯合亲本的过程就很艰辛,5年是起跑线。黄长玲说“即便得到了亲本纯种,也不一定能得到好的杂交种,又需要再经过冗长的鉴定”。

  第三方面,最大限度降低成本。黄长玲说,这一步往往是一个品种能不能规模化进入生产应用的分水岭。“其实有很多好品种被选育出来,但是没有发挥出理想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在育种伊始就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种子不易生产,产量低,生产成本高”,最终无法实现推广转化的目的,前功尽弃,十分可惜。

  黄长玲心中有一条金灿灿的育种之路,他坦言,“做育种的人,年年希望年年盼,一直感觉有更好的希望在激励着前进。看到好的品种就会特别开心,希望优中选优,有期望在,没有尽头,有一直尝试下去的欲望。”一位干了30年的育种的科学家,在谈到未来的想法时,竟然像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样,干劲十足,眼睛里充满了亮光。“我的成果每年都对国家粮食增产有贡献,我的品种每年有1000多万亩的推广面积,这意味着金灿灿的粮食啊”。黄长玲,一位真正不忘初心的育种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