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育并举 构建未来作物科学人才梯队
编者按:在2018年院工作会议上,4个研究所围绕不同工作领域分享了典型经验和工作举措。现将交流内容摘登,供学习参考。
农业科学作物科学研究所秉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机制是第一动力”的发展理念,坚持“思想引领、人才为本、创新为要、质量为重、激励为主”的方针,不断完善“以人为核心”的人才工作链和人才工作保障体系,为“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提供人才支持。
院人才工作会议后,作科所本着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和促进人才成长的目标,迅速行动。通过内网、邮件等方式将人才会议精神传达到每位科研人员。多次召开所党委会、所务会,理论中心组会议,就人才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农科英才”推荐、待遇落实等开展研讨。召开了“人才发展战略研讨暨创新研究组组长培训班”,重新梳理全所学科定位和发展战略,探讨适合长远发展的资源分配、平台管理和基地运行机制,建立适合革命性科研成果产出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为研究所发展提供新的源动力。
一、遴选优秀中青年课题组长,解决高端人才老龄化问题
作科所51岁以上正高级科研人员占全部研究员的71%,45岁以下研究员仅占12%,21个团队首席中50岁以下只有1人。针对高端人才老龄化的问题,出台了《创新研究组组长遴选管理办法》《创新研究组和核心支撑单元年度考核办法》,完成了创新研究组的梳理与组长的遴选,形成了以21个创新团队和49个课题组为基本运行单元的科研队伍。9名57岁以上的老同志主动让贤,选拔了17名中青年科研骨干担任创新研究组组长,使课题组长的平均年龄从54岁降低到49岁,为年轻人才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创造条件。
二、出台“二十九条”,解决科研骨干及后备人才的发展问题
作科所有33名专家入选院“农科英才”,但仍有一批非常优秀的中青年骨干人才未能入选。为了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强化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出台了《作物科学研究所人才工作二十九条》,启动“中青年骨干人才”和“青年后备人才”计划。“中青年骨干人才”主要面向优秀的课题组长和具有相当研究水平和团队管理能力、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的科研人员,竞聘入选者可获得每年每人10万元的岗位补助和一定的科研经费支持。“青年后备人才”主要面向有成为学术带头人和重要学术骨干潜质的青年学者。“所级青年后备人才”和“中心青年后备人才”可分别获得每年每人5万元和2万元的岗位补助以及一定额度科研经费支持。
三、加大对新任课题组长的支持,解决人才流失问题
针对研究所科研人员整体待遇偏低、外部人才竞争激烈、潜在中青年人才流失等问题,加大了对新引进和新遴选的创新研究组长在实验室空间、人员、研究生配备、科研经费、项目申报等方面的重点支持。新成立课题组给予不低于120平米实验室,新引进人才给予100万元科研经费和10万元住房及生活补助,配备1-2名固定人员,前3年每年保证1名研究生指标;给予3年发展期,3年后纳入研究所正常考核。建立了领导联系人才制度,畅通人才反映情况的绿色渠道,给人才更多关心关爱。在引进人才方面取得显着成效,童红宁入所不到1年就获得“优青”资助;周文彬牵头组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总经费超过1亿元;周美亮获得“青年人才托举计划”支持,入所第一年就获得欧盟项目的支持。
四、建立以人员当量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办法,促进大团队联合协作
为了促进重大科研成果产出,作科所建立了科研用房管理办法、科研绩效奖励办法等,引入了以人员当量为基础的资源配置和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了基于工作业绩和科研产出的新型绩效奖励制度。此前,课题组实验室面积严重不均,在调整过程中,老专家发扬风格,腾退房屋面积超过500平米,使引进人才实验室得以妥善安排,一批新遴选的课题组科研条件得到改善。
下一步,作科所将推动建立人才工作长效机制。强化人才引育双轮驱动战略,对于高端引进人才前5年实行合同制管理,年薪70万元;对于自有人才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和发展空间,推动人才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精细化。加强对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继续执行青年人才导师制、“杰青”“优青”“所级青年英才”培育项目以及青年人才培养“伯乐奖”,新设“应用人才”“国际人才”培育项目,给予入选者科研经费和相应待遇支持。启动青年后备人才遴选。遴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在本领域取得较大科研成果、具有成为中青年骨干人才潜质的青年后备人才。同时,要稳步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基本岗位绩效,加大和拓宽奖励绩效的分配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