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讲坛第33期即将开谈
农科讲坛第33期将于2018年4月18日(星期三)上午9:40在国家农业图书馆报告厅举行。本期农科讲坛特邀农业科学农业纳米学科首席科学家崔海信研究员讲述“纳米科技与农业绿色发展”。敬请关注。
崔海信研究员,1963年6月出生,吉林省扶余县人,留日归国博士。现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农业科学农业纳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农业纳米学科首席、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致公党中央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生物医药协会纳米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1996年3月获日本大阪府立大学生物工程博士,先后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大阪府立大学先端科学研究所、日本积水集团公司综合研究所开展学术研究,2002年11月受聘农业科学杰出人才岗位回国工作。
崔海信研究员长期从事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的农业集成创新与应用研究,发展了农业纳米药物学理论,促进了现代前沿科技与传统农业的有机融合,开拓了纳米生物技术与农业靶向药物研究新领域。先后主持 973计划、863计划、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等国家级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20余项,获省部级成果3项。
“十一五”以来,崔海信研究员作为我国纳米农业的领衔科学家,重点围绕利用纳米材料与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提质增效与节量减排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系统地阐明了利用纳米材料的小尺寸效应、界面效应、隧道效应、智能表面与环境响应特性增强药效功能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具有靶向传输和智能释放等功能的新型载药系统,创制了一批高效、安全与低残留的纳米农兽药新产品,正在推进产学研协作,加速产业化与推广应用进程,以期为高效、绿色可持续农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2016年11月,崔海信研究员担任大会主席组织了第一届“纳米科技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来自美国、欧盟、印度、澳洲等国家和地区的300余位代表参会,使我国的纳米农业研究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力。美国化学会会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为此次会议出版了论文专辑。
崔海信研究员作为学科带头人,还积极推动了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在农业纳米科技学科规划、人才培养与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了贡献。2009年发起成立了农业科学农业纳米研究中心,构建了一支纳米科技、新材料与农业生物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专业化学术队伍。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农业纳米科技”已经成为我院重点培育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团队已经成为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主导力量。
潜心耕耘农科梦 笃志不渝纳米情
——记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崔海信研究员
他胸怀伟大梦想,立志用科技的力量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最大力量;他潜心耕耘几十载,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项具体工作。采访过程中,他泰然自若而又慷慨激昂,他自信的为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纳米农业的美好未来。他就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业纳米研究中心主任、环发所崔海信研究员。
深深农情几十载 学成归来报国恩
崔海信出生于吉林扶余,或许是命运的安排,他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就考入了吉林农业大学,从此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农业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阶段,农业发展水平与这个人口大国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在四年的求学生活中,崔海信不仅系统的掌握了农业知识,也深刻的认识到要改变我国农业的现状,必须依靠科学进步,因此他逐渐立下志愿要成为一名科学家,用自己的智慧与坚持振兴中国农业。
1982年,心怀兴农梦想的崔海信考取了本校的研究生,师从着名设施园艺学家蔡启运教授。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从事工厂化农业研究。1989年,他作为中方专家参与中日合作项目,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研修访问一年。1992年,他获得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再次赴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农学部学习,并于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崔海信先后在大阪府立大学先端科学研究所、日本积水化学株式会社等机构任职。留学日本的经历,使崔海信的科研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也让他更加渴望用所学知识回报祖国。2002年,当他得知农业科学招聘海外杰出人才的讯息后,便立即动身回归故土,满怀热忱的加入到中国农业发展的浪潮之中。
正是因为他过硬的学术本领、饱满的工作热情,以及科学兴农的理想抱负,让他在回国的十余年间先后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十多个国家项目与课题,并以丰富的成果践行了自己的誓言。
领航农科新领域 小纳米着大文章
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称为现代科技前沿的三大主导学科。融合纳米技术与传统农业的“农业纳米科技”,则是农业科学领域的重大创新,而这正是崔海信研究员和他的农业纳米创新团队所致力的领域。
崔海信与他的农业纳米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的辛勤付出,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利用纳米技术提高农药、兽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减低农产品残留污染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创立了农业纳米药物制备方法,创制了一批高效、安全、低残留的纳米农兽药新产品,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发展可持续农业、培育新兴产业提供了有力支持。
崔海信团队研究人员充分利用纳米技术,将农药粒子从传统的5微米降低至100纳米,小尺寸效应可减少叶面农药脱落,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利用纳米材料负载农药粒子,可根据作物防治的时效特性等需求,通过微囊化技术实现药物的控制释放,并延长持效期,这样就能减少农药的施用次数,从而避免了农药滥用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据测算,与传统农药相比,在病虫害防治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全面推广使用纳米技术,可降低农药投放量30%以上,每年减少苯、甲苯、二甲苯等溶剂50万吨,大幅度降低农药残留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纳米农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双减”行动的施行,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添砖加瓦。
对于纳米农业的未来,崔海信满怀期待,“纳米科学是一种方法论,它为人类开辟了在微光尺度上改造分子和原子、合成微小机器的新视野。可以预测,纳米技术将使整个农业生产方式和食品工业发展发生变革,从而改变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消费的方式,让我们农业的未来变得更加精彩。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采用纳米技术与新材料等前沿科技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时不我待共奋进 桃李不言薪火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心爱的纳米农业,崔海信和他的团队还有很多梦想等待实现,“我们希望利用纳米技术改进基因编辑方法,从而选育更优质的品种;希望利用纳米技术改善化肥、农药、兽药以及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有效利用率,降低残留与污染;希望利用纳米分析与诊断技术增强农业重大疫情与食品安全的监控能力;利用纳米生物技术改善食品的营养成分、风味与品质,提高农产品深加工强度,延长农副产品产业链;还希望利用纳米微机电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过程的精准化与智能化管理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老师,崔海信用严谨踏实的作风、潜心科研的态度,在每个学生心中播撒智慧的种子。作为一名民主党派领导,他在科研之余,常奔波于全国各地发挥建言献策的职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崔海信深知,中国农业的振兴,离不开一代代农科人的接力与传承,农业纳米也需要汇聚更多得星星之火,以成燎原之势,为我农业的绿色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贡献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