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周】中国农科院成为农业领域中国专利奖获奖大户
【编者按】
农业科学党组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以“提高质量、促进转化”为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知识产权工作作为全院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使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地提升,全院知识产权质量有所提高、转移转化明显增多。加强中国专利奖的宣贯推广和组织申报是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树立知识产权质量标准的重要手段。2019年知识产权宣传周期间,中国农科院对2018年度获奖专利开展系列报道宣传,将起到进一步推动和引领全院知识产权工作的作用,促进全院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益进一步提高。
2018年,中国农科院共获得中国专利奖57项,其中包括中国专利金奖3项,即生物技术研究所的“携带编码杀虫蛋白质融合基因的表达载体及其转基因植物”(ZL 95119563.8)、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株及其培育方法”(ZL 96103323.1)和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甘薯吸收根-块根功能分离栽培方法”(ZL 200720190763.2);中国专利银奖1项,即兰州兽医研究所的“牛羊等反刍动物口蹄疫O、A型双价灭活疫苗”(ZL 03103300.8);中国专利优秀奖53项。据统计,中国农科院获奖专利数量占农业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60%以上。
获奖专利中,有89%的专利仍为有效专利;85%的获奖专利通过许可、转让、质押备案的方式进行了转化,均高出平均水平,体现了获奖专利的高质量、高价值。
近些年,中国农科院每年荣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基本稳定在8项左右,共有14个研究所获得过中国专利奖,其中饲料研究所获得专利优秀奖数量最多。
据悉,中国专利奖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家大奖,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设立。截止2018年,该奖已经延续评选了二十届。由于评选指标设计科学、理念先进,包括专利文本撰写质量、专利稳定性、技术先进性、社会效益、发展前景和专利权人的专利运用及保护措施、管理规范等,很好地反映了专利的各方面价值,在引领、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讯员 卢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