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研院所建设所长视点之五:植保所吴孔明
建设脚踏实地 稳扎稳打 打造农业学术航母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
作者:吴孔明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8-06
农业科学2012年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行动”,旨在经过5-10年时间,推进中国农科院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总体目标,按照“引领创新、支撑产业、开放合作、和谐有序”的要求,全面提升院所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成为国家农业科技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和重大科技命题的策源地,成为国家“三农”问题和农业科技发展研究的“学术航母”。这是一项奠定中国农科院21世纪科学创新定位、实现提升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中国农科院的每一分子都责无旁贷。
一、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条件与特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人口大国,也是人口数量第一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13.5亿国民的消费供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大事。改革30来,农业问题始终被列为“中央一号文件”。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 亿,粮食需求将再上新的台阶,农业科技进步任重道远。
回顾历史,中国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之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大体可划分为4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06—1948),旧中国的农业科学启蒙与初创。
第二个阶段(1949—1977),新中国农业科学体系确立与变迁。
第三个阶段(1978—2000),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适应。
第四个阶段(2001—至今),加入WTO后的农业科学技术挑战。
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中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肩上的不同使命。那么,什么是新时代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中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义标准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加大推进实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方略时,必须面对思考并不断调整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
如今,当我们评价一个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时,会常常强调3方面内容。第一,凝聚培养了一流的人才队伍;第二,提供了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第三,创造出一流的科学技术产出。
无疑,上述3方面的指标内容是目前考核衡量一个中国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硬指标,它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农业研究单位所具备的科研学术竞争实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跨过21世纪初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发展跨入了新的征程,给我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高度和挑战。对一个研究所的科学管理文化创新和全员研究动态效能考核,将构成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体征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凝练、优化完善、奖功汰劣,进而建立起适合未来社会需求与科学进步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二、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挑战
农业是国家的百业之基,种植业经济是关乎食品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植物保护是一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的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列为我国农业“八字宪法”的大政方针。
新中国60年来,植物保护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作为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排头兵、建院之初的5大研究所之一,其历史名称和地位始终未变。这充分证明,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在国家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保所55年创造出辉煌业绩。上世纪50年代创制合成“六六六”根治蝗虫,60年代改进创新控制玉米螟,70年代揭示粘虫迁飞机理开创重大害虫远程异地测报工作,80年代阐明小麦锈病流行规律和发展生物防治技术,90年代棉铃虫区域性治理等。近年来,又相继完成高效多靶标农药创制应用、外来入侵生物控制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转基因农作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突破又推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抗病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等,进而交叉融合形成分子昆虫学等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病虫害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为现代植物保护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学科上,近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正促使植物保护学进一步向着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发展,旨在通过系统阐明害虫灾变机制,集成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和基于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的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高效、安全、经济和长期地控制病虫害的猖獗发生与危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植物保护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对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技术、分子检测技术、抗病虫转基因植物、绿色高技术植保产品的研究等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植物保护研究所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基于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3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2年建设目标:完成学科布局调整和创新团队优化;完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重大科学中心建设;建立研究、开发、推广、管理、服务岗位的分类管理机制。
2015年建设目标:构建一个由4个学科群、5个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野外台站组成的植物保护科学创新体系;培育完善绿色植保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健全岗位、人力、经费、条件、设备的产出效能考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效能激励运行和量化分配机制。
2020年建设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植保科学平台,实现国内外研究开放、交流、通用、共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引进、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式科学家,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队伍;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领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建立绿色植保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形成科技成果开发转化能力,推出一批拳头技术产品,支撑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条件与特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人口大国,也是人口数量第一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保障13.5亿国民的消费供给,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首要大事。改革30来,农业问题始终被列为“中央一号文件”。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 亿,粮食需求将再上新的台阶,农业科技进步任重道远。
回顾历史,中国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之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大体可划分为4个历史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06—1948),旧中国的农业科学启蒙与初创。
第二个阶段(1949—1977),新中国农业科学体系确立与变迁。
第三个阶段(1978—2000),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适应。
第四个阶段(2001—至今),加入WTO后的农业科学技术挑战。
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中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肩上的不同使命。那么,什么是新时代的现代农业科研院所?中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定义标准又是什么?这是我们加大推进实施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建设方略时,必须面对思考并不断调整的大问题,需要我们树立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发展观。
如今,当我们评价一个现代农业科研院所时,会常常强调3方面内容。第一,凝聚培养了一流的人才队伍;第二,提供了一流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第三,创造出一流的科学技术产出。
无疑,上述3方面的指标内容是目前考核衡量一个中国一流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硬指标,它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出一个农业研究单位所具备的科研学术竞争实力和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跨过21世纪初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发展跨入了新的征程,给我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高度和挑战。对一个研究所的科学管理文化创新和全员研究动态效能考核,将构成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重要体征之一。这就需要我们在科研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凝练、优化完善、奖功汰劣,进而建立起适合未来社会需求与科学进步相协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
二、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挑战
农业是国家的百业之基,种植业经济是关乎食品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基础。植物保护是一门控制农业生物灾害的综合应用科学技术,列为我国农业“八字宪法”的大政方针。
新中国60年来,植物保护科学技术成就斐然。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作为植物保护科学领域的排头兵、建院之初的5大研究所之一,其历史名称和地位始终未变。这充分证明,植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在国家农业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保所55年创造出辉煌业绩。上世纪50年代创制合成“六六六”根治蝗虫,60年代改进创新控制玉米螟,70年代揭示粘虫迁飞机理开创重大害虫远程异地测报工作,80年代阐明小麦锈病流行规律和发展生物防治技术,90年代棉铃虫区域性治理等。近年来,又相继完成高效多靶标农药创制应用、外来入侵生物控制理论研究与创新、建立转基因农作物环境安全评价技术体系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植物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突破又推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抗病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等,进而交叉融合形成分子昆虫学等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病虫害监测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为现代植物保护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学科上,近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正促使植物保护学进一步向着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发展,旨在通过系统阐明害虫灾变机制,集成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和基于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的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高效、安全、经济和长期地控制病虫害的猖獗发生与危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植物保护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对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化技术、分子检测技术、抗病虫转基因植物、绿色高技术植保产品的研究等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植物保护研究所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基于植物保护研究所的现状分析,我们提出了3个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2年建设目标:完成学科布局调整和创新团队优化;完成国家农业生物安全重大科学中心建设;建立研究、开发、推广、管理、服务岗位的分类管理机制。
2015年建设目标:构建一个由4个学科群、5个重点实验室(中心)、8个野外台站组成的植物保护科学创新体系;培育完善绿色植保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产学研密切结合的科研创新模式;健全岗位、人力、经费、条件、设备的产出效能考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效能激励运行和量化分配机制。
2020年建设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植保科学平台,实现国内外研究开放、交流、通用、共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引进、培养一批优秀的领军式科学家,建设一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队伍;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引领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建立绿色植保高新技术产业品牌,形成科技成果开发转化能力,推出一批拳头技术产品,支撑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者系农业科学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 吴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