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珍: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杨瑞珍: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现状、问题与对策

【字体: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12年东北三省的粮食总产占全国总产的20%,其中仅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就占了全国的9.8%,位居全国第一。然而,作为决定粮食产量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的耕地质量状况,从全国看,东北地区则是总体偏低。因此,探讨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问题及对策,对于保障其粮食生产能力和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一、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状况
    从耕地质量等级、中低产田所占比重和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等方面的分析结果看,东北地区的耕地质量状况总体偏低。
    1、耕地以中等地为主,约占88%
    根据2009年国土资源部历时10年完成的《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标准,将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耕地质量最差,并且将全国耕地按照1—4等、5—8等、9—12等、13—15等划分为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按此标准划定结果,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等别从7等到14等,平均质量等别为11.17等,以10等到12等为主,其中吉林省平均质量等别最高,为10.56等,而黑龙江省平均质量等别最低,为11.53等。
    东北地区受气候条件制约,热量资源相对不足,高等地面积较小,为105.96千公顷,仅占全区评定总面积的0.48%;中等地面积最大,为19541.07千公顷,占88.05%;低等地面积为2545.17千公顷,占11.47%,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山地丘陵区。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的分布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态势。
    2、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约占70%
    东北地区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结果其实也反映了东北地区耕地质量的总体状况为中产田比重大、高产田和低产田比重小,这也与东北地区各省实际的高、中、低产耕地面积构成状况相吻合。据东北三省区划部门的数据统计显示,东北地区中产田占41.5%,低产田占27.9%,中低产田合占耕地的69.4%。从各省情况看,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中低产田面积分别占本省耕地面积68.7%、74.8%和64%。
    3、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较低
    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东北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为8327.2千公顷,占全区耕地面积的38.8%,较全国51.8%的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其中辽、吉、黑三省有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分别为41.6%、33.5%和40.4%,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2、18.3和11.4个百分点。由于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所占比重低,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差,东北地区旱作农田玉米和大豆单产的波动很大。以大豆和玉米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从例,该省1980—2012年32年间有19年大豆单产增减幅度超过10%,单产年最大增幅高达25.8%,其中增产幅度超过20%的年份有4年;单产年最大减幅高达24.9%,其中减产幅度超过20%的年份有4年。黑龙江省1980—20012年32年间有15年玉米单产增减幅度超过10%,单产年最大增幅高达44.7%,最大减幅高达16.4%。
    二、当前耕地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
    局部区域耕地质量恶化问题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耕地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我国东北地区有部分耕地分布于丘陵漫岗区,这部分耕地虽然坡度不大,一般在3-15°间,但坡长很长,一般在百米以上,黑土地区长达几百米甚至1千米以上,这样的坡耕地在水蚀、风蚀、冻融等共同作用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据黑龙江省水利部门统计,该省水土流失面积 1344.9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30%,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 298.5 万公顷,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25.2%。2011年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比2007年增加近33万公顷。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这部分耕地的地力逐年减退,土地生产力下降,因水土流失每年少收粮食22.5—25亿公斤。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目前黑土区坡耕地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平均80-100厘米降到了20-40厘米,以每年0.3-1厘米的侵蚀速率,如不及时治理,40-50年后大部分黑土层将流失殆尽。
    2、种植与施肥制度单一造成耕层土壤板结
    近20多年来,东北粮食主产县(市、区)主要是玉米、水稻、大豆这种单一种植结构,传统的轮作倒茬制度早已被玉米连作取代,特别是中部地区,几乎种的全是玉米。以玉米为核心的耕作制度,需要秋翻耕、打垄、除茬,夏中耕铲趟。但是80年代以后,由于农田到户,连续的耕地被分割成条块,很难做到大型机械翻耙,深松保墒作业。再加上近年来耕地施肥是以化肥为主的单一的施肥制度,势必造成了土壤板结,通透性不良,保水保肥能力降低。
    3、耕层土壤养分下降和养分不平衡
    由于水土流失和不合理的耕作等原因,导致耕层土壤养分下降。黑龙江省农业部门监测显示,目前,黑龙江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个百分点,降幅44%;能够满足全省高产田条件的有机质含量大于4%的耕地面积减少了43%,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3%的耕地面积增加了1.2倍,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2%的耕地面积增加了近1倍。同时,耕地土壤养分不平衡,据王红娟等的研究表明,东北平原0-20 厘米的表层土壤中,土壤速效氮、磷、钾、硫和锌的缺乏面积分别为18.5%、28.6%、51.1%、78.6%和44.7%。三江平原土壤养分状况良好,嫩江平原次之,辽河平原较差。令人担忧的是,东北地区黑土耕地地力下降并未引起足够关注,特别是结构性、腐殖质层面的退化。
    4、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耕地土壤污染是近期东北地区耕地质量下降的又一重要症状,并有加重的趋势。2013年底,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发布《关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的公报》数据显示,中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一半,不能耕种的中重度污染耕地却多达333万公顷左右,而东北地区也是受污染的重点区域之一。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品的超高量和不合理使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和废弃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工业和城市排污。如化肥的过量使用,据调查,20世纪70年代黑土地每公顷施用化肥仅为十几公斤,而现在每公顷施用肥料(纯氮)近100公斤,增长近10倍。2011年,黑龙江省化肥折纯投入达到228.4万吨,比2003年的折纯125.7万吨增加了81.7%。另外,近年来东北地膜使用量快速增长,由于不能及时清理农田地膜,导致的 “白色污染”危害也很严重。再如,滥用和乱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虽然黑土区的农业化学品的投入水平较华北、华南等地低,但也要看到,东北地区气候湿冷,冬季漫长,土壤微生物活动相对较弱,对化学物质的分解能力较低,土壤自我更新能力很弱,因而东北地区耕地土壤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问题不容忽视。
    5、耕地“占优补劣”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东北地区的城市、工矿、道路等建设中占用了大量高等级耕地,虽然新开垦的农田面积较大,耕地后备资源也较多,但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水热、区位、地形条件相对较差的边远地区或保水保肥条件差的“四荒地”,多为限制因素较多的劣质低产田。如吉林省2004年到2009年的5年间新增耕地167.79万公顷,其中65%是分布在生态环境较脆弱、土壤质量较差的西部干旱地区。耕地“占优补劣”现象在东北地区时有发生,其结果导致高等级耕地数量减少,而低等级耕地面积增加。耕地“占优补劣” 直接导致局部区域耕地质量下降。
    三、防止耕地质量下降的对策建议
    1、大力加强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
    东北地区耕地中的70%是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比重高,是制约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农业增产的潜力所在。因此,要按照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指导意见”精神,加快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当前,重点推进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辽河平原中北部棕壤区渍涝盐碱土地和辽西北干旱丘陵中低产田改造治理。实施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财力、物力、政策上继续给予大力的支持和援助。同时要健全多部门共同协商、密切协作、互相支持的工作机制,加强与水利、农业、林业、国土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2、搞好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为防止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农发办和水利部从2008年开始,在黑龙江、吉林两省及黑龙江农垦总局30个县(农场)开展了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工程,以遏制“北大仓”变成“北大荒”。治理水土流失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坡式条田、竹节梯田、垄作区田、深松耕法、少耕免耕、地埂植物带、秸秆还田、侵蚀沟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要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如开展退化草原治理,通过禁牧、休牧、轮牧及生态移民等措施,增强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开展松花江、黑龙江、图们江等重要水域增殖放流,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等。
    3、大力推行无公害科学种田技术,减少农业生产污染
    引导农民要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科学、合理地利用污水灌溉,减少农业生产污染。一是大力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施用技术,发展生物防治技术。二是大力推广适期揭膜技术、开发地膜替代品等多种方式,建立地膜生产、回收、处置利用的长效机制,减轻残膜污染危害。三是适当发展和施用微生物肥料,主要用于蔬菜、瓜果等高值作物。四是有选择性地对稻田用水进行针对性监测,掌握水中污染物质的成分、含量及其动态,定期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调查、监测与预控。
    4、采用综合措施,消除和控制耕地重茬、连茬所造成的危害
    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东北三省的玉米、水稻、大豆三种作物播种面积占本地区总播种面积的83.3%。东北地区是玉米、大豆的优势产区,玉米和大豆分别占全国的1/3和2/5强。重茬是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等作物生产中的严重问题,需要采用综合技术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建议国家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建立养地基金。补贴粮豆、粮草等合理轮作、间作模式,以增加养地作物面积。二是采用重茬障碍消控技术,主要采取轮作、增施有机肥料、选用抗逆性品种、植物基因诱导等技术措施。如玉米重茬的控制可采取三区或四区轮作,三区轮作即为玉米、大豆、经济作物轮作,四区轮作即为玉米、大豆、马铃薯、甜菜(或麦类)轮作等,以消除和控制重茬的危害。
    5、切实搞好耕地占补平衡,严防占优补劣
    首先,要严格按照“先补后占”的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统筹协调、监督管理的责任,对补充耕地管理做出具体规定,采取多种措施确保新开垦的耕地质量不下降。其次,要研究制订《耕地占补平衡质量评价标准》,耕地占补平衡必然会有时间差和地区差,利用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建立耕地质量平衡评价标准,可以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且数量、质量等各项因素并不相同的耕地进行比较。再次,要完善耕地保护考核体系。制定科学的土地整理项目验收标准,严格补充和整理耕地的质量标准和测试标准,保障补充和新整理的耕地地力不明显下降。以切实保证补充高等级耕地,严防占优补劣。

    (作者:杨瑞珍 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