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志:对循环经济的创新认识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作者:朱立志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1-12
上个世纪70-80年代,在应对废弃物污染方面,世界各国关心的问题逐渐由废弃物产生后如何治理以减少其危害,过度到采用资源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从“净化废弃物”到“利用废弃物”的过程,但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生态后果,而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始终落在研究视野之外。对于废弃物的产生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应该从生产源头和过程中防止废弃物产生这样根本性问题,大多数国家仍然缺少有效的举措。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世界潮流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治理才替代末端治理成为国家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形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从物质单元流动的方向看,常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的增长,其特点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和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 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减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单元,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
笔者长期从事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参与了大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经过不断探索,笔者从理论推导和实践归纳两方面结合的角度,得出了能够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度剖析的三个创新性观点: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以实现循环增值
常规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对比可用下图予以简单直观描述,图中的弱循环链和强循环链反应系统中的物质单元是否多次经过生产过程的状况。 例如,农业废弃物多为有机废弃物,收集并加以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补充或代替能源,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如种植业的有机肥、畜牧业的饲料、菌菇业的基料等,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农业中的复合产业体系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广阔天地,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菌菇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新兴的旅游业、休闲服务业等,完全可以利用循环经济链条连成一体,把以农产品生产为目的的动脉产业和废弃物处理为主的静脉产业穿插结合,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实现农业产出高增长、农业资源消耗低增长、农业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格局。
从本质上来讲,废弃物也是资源经过生产过程后输出的产物之一,对应的也是一定量的资源消耗。例如,我国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同时也生产了7亿多吨秸秆,其中有2亿多吨秸秆白白腐烂和焚烧,这就等于白白浪费和消耗了生产2亿多吨秸秆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如果这2亿多吨秸秆通过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重新经过生产过程加以利用,就等于增加了大约2/(5+7)或1/6的农业资源。
一般来说,如果物质单元经过每一级生产后还能为下一级所利用的利用率为r,1个物质单元的原始资源经过n级循环利用后相当于资源量y,那么y的计算公式如下:
y = 1+r+r2+r3+...rn = (1- rn)/(1-r)
由于r小于1,当n很大时,可以用1/(1- r)表示y的值。
因此,如果我国目前尚未得到利用的2亿吨秸秆能被充分循环利用,那么通过2亿吨秸秆的多级循环利用,每1个物质单元的原始农业资源相当于1/(1- 1/6)=1.2单元的资源量,即2亿吨秸秆充分循环利用后相当于增加了20%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换句话说,相当于在同样农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系统增值20%。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就是20%,可能高于这个数,也可能低于这个数,例如简单地秸秆还田也许带来不了20%的增值效果,如果秸秆用来做食用菌基料带来的增值效果就会大于20%。这类典型案例已经出现在福建和江苏一带,这些地方用于做食用菌基料的秸秆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吨几百元。
可以看出,农业系统内的物质单元的循环利用可以带来价值增值,即产生了循环增值效应。物质单元的循环利用率越高,其循环增值就愈为明显。单个循环增加输出的效果未必十分明显,但一个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的多级循环带来的整体效应就十分突出了。例如,通过“畜禽养殖+沼气+食用菌基料+水产养殖+肥料+种植”复合循环,秸秆中的物资单元的循环增值就会更加显着。因此,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合资源利用系统,它所造就的综合循环增值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不单是价值得以循环增值,原始资源的开采也会大量减少,同时,伴随着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性就越大,必将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以增加产出量
这一部分是以上一部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产品的有效成分,才能向经济系统外输出更多的产品。
任何一个生产过程,在产生产品的同时,总是要产生废弃物。如果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废弃物中的物质单元就可以再次经过生产过程,从而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而较少地附在最终的废弃物上走出经济系统。例如,种植业的秸秆原本是有机剩余物,大多数情况下被当着废弃物,但如果作为基料被食用菌产业所利用,废弃基料(菌渣)又可以作为有机肥返还田里,秸秆中的物质单元就不再是农业系统所排放的废弃物中的组成部分,而被转化为农产品中的有效成分。
一般来说,物质单元在一个系统内循环,没有在多个系统内多级循环那样能较多地附在产品上。例如,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没有通过畜禽养殖业过腹还田的效果好。一个经济系统内的生产结构(子系统构成)越丰富,越能让物质单元更充分地循环,从而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以增加产出量,而不是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单元附在产品上走出生产过程就会形成“正价值”,附在废弃物上排出经济系统就会形成“负价值”。因此,衡量经济系统的好坏不能只衡量产品价值量,即“正价值”量,还应该减去相应的废弃物污染排放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逐渐显现的“负价值”的现值之和。
三、循环经济的保障是用价值链条拉动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以建立畅通的循环通道
只有让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才能使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才能为经济系统创造更高的价值。但是,让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多次地经过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增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地方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不少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还在随意排放污染环境。
实践证明,要让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多次地经过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增值,带来更多的产品,必须有合理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我们知道,经济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各部分和环节)是完全或不完全的经济理性单位,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物资单元要在他们之间畅通循环,必须有来源于利益刺激的动力拉动,而这种利益刺激的背后是价值的分配,换句话说,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价值回报。
所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这样的运行机制,它的精髓就是用价值链条拉动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畅通循环,这也是循环经济得以有效运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例如,种植业的秸秆通过养殖业作为饲料过腹再还田回到种植业,种植农户(部门)和养殖农户(部门)之间(在一些地方还有秸秆收集中介、秸秆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秸秆的价值链条上合理地交易才能保证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更好运行。也就是说,秸秆中的物质单元只有在价值链条的拉动下才能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畅通无阻地循环。
从物质单元流动的方向看,常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线性经济的增长,其特点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和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R) 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 “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减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单元,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升了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
笔者长期从事农业循环经济研究,参与了大量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实践。经过不断探索,笔者从理论推导和实践归纳两方面结合的角度,得出了能够对循环经济进行深度剖析的三个创新性观点:
一、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以实现循环增值
常规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对比可用下图予以简单直观描述,图中的弱循环链和强循环链反应系统中的物质单元是否多次经过生产过程的状况。 例如,农业废弃物多为有机废弃物,收集并加以发酵处理,不仅可获得补充或代替能源,而且还可以增加农业生产资料,如种植业的有机肥、畜牧业的饲料、菌菇业的基料等,这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际上,农业中的复合产业体系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广阔天地,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菌菇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新兴的旅游业、休闲服务业等,完全可以利用循环经济链条连成一体,把以农产品生产为目的的动脉产业和废弃物处理为主的静脉产业穿插结合,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零排放”,充分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以实现农业产出高增长、农业资源消耗低增长、农业环境污染负增长的发展格局。
从本质上来讲,废弃物也是资源经过生产过程后输出的产物之一,对应的也是一定量的资源消耗。例如,我国每年生产5亿多吨粮食,同时也生产了7亿多吨秸秆,其中有2亿多吨秸秆白白腐烂和焚烧,这就等于白白浪费和消耗了生产2亿多吨秸秆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如果这2亿多吨秸秆通过农业系统内部的循环重新经过生产过程加以利用,就等于增加了大约2/(5+7)或1/6的农业资源。
一般来说,如果物质单元经过每一级生产后还能为下一级所利用的利用率为r,1个物质单元的原始资源经过n级循环利用后相当于资源量y,那么y的计算公式如下:
y = 1+r+r2+r3+...rn = (1- rn)/(1-r)
由于r小于1,当n很大时,可以用1/(1- r)表示y的值。
因此,如果我国目前尚未得到利用的2亿吨秸秆能被充分循环利用,那么通过2亿吨秸秆的多级循环利用,每1个物质单元的原始农业资源相当于1/(1- 1/6)=1.2单元的资源量,即2亿吨秸秆充分循环利用后相当于增加了20%的耕地、淡水和其他农业投入品等资源。换句话说,相当于在同样农业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农业经济系统增值20%。当然,实际情况不一定就是20%,可能高于这个数,也可能低于这个数,例如简单地秸秆还田也许带来不了20%的增值效果,如果秸秆用来做食用菌基料带来的增值效果就会大于20%。这类典型案例已经出现在福建和江苏一带,这些地方用于做食用菌基料的秸秆价格已经上升到了每吨几百元。
可以看出,农业系统内的物质单元的循环利用可以带来价值增值,即产生了循环增值效应。物质单元的循环利用率越高,其循环增值就愈为明显。单个循环增加输出的效果未必十分明显,但一个系统中多个子系统的多级循环带来的整体效应就十分突出了。例如,通过“畜禽养殖+沼气+食用菌基料+水产养殖+肥料+种植”复合循环,秸秆中的物资单元的循环增值就会更加显着。因此,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复合资源利用系统,它所造就的综合循环增值是不可估量的。而且,不单是价值得以循环增值,原始资源的开采也会大量减少,同时,伴随着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系统资源的永续利用性就越大,必将有力地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的目的是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以增加产出量
这一部分是以上一部分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如果经济系统内部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才能更多地成为产品的有效成分,才能向经济系统外输出更多的产品。
任何一个生产过程,在产生产品的同时,总是要产生废弃物。如果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废弃物中的物质单元就可以再次经过生产过程,从而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而较少地附在最终的废弃物上走出经济系统。例如,种植业的秸秆原本是有机剩余物,大多数情况下被当着废弃物,但如果作为基料被食用菌产业所利用,废弃基料(菌渣)又可以作为有机肥返还田里,秸秆中的物质单元就不再是农业系统所排放的废弃物中的组成部分,而被转化为农产品中的有效成分。
一般来说,物质单元在一个系统内循环,没有在多个系统内多级循环那样能较多地附在产品上。例如,秸秆直接还田的效果没有通过畜禽养殖业过腹还田的效果好。一个经济系统内的生产结构(子系统构成)越丰富,越能让物质单元更充分地循环,从而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以增加产出量,而不是形成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出经济系统。
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单元附在产品上走出生产过程就会形成“正价值”,附在废弃物上排出经济系统就会形成“负价值”。因此,衡量经济系统的好坏不能只衡量产品价值量,即“正价值”量,还应该减去相应的废弃物污染排放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逐渐显现的“负价值”的现值之和。
三、循环经济的保障是用价值链条拉动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以建立畅通的循环通道
只有让经济系统内的物质单元多次经过生产过程,才能使物质单元更多地附在产品上走出经济系统,才能为经济系统创造更高的价值。但是,让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多次地经过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增值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地方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不少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还在随意排放污染环境。
实践证明,要让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多次地经过生产过程,实现循环增值,带来更多的产品,必须有合理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我们知道,经济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各部分和环节)是完全或不完全的经济理性单位,如种植业和养殖业,物资单元要在他们之间畅通循环,必须有来源于利益刺激的动力拉动,而这种利益刺激的背后是价值的分配,换句话说,他们关注的主要是价值回报。
所以,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这样的运行机制,它的精髓就是用价值链条拉动物质单元在经济系统内畅通循环,这也是循环经济得以有效运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例如,种植业的秸秆通过养殖业作为饲料过腹再还田回到种植业,种植农户(部门)和养殖农户(部门)之间(在一些地方还有秸秆收集中介、秸秆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秸秆的价值链条上合理地交易才能保证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更好运行。也就是说,秸秆中的物质单元只有在价值链条的拉动下才能在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畅通无阻地循环。
(作者系农业科学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朱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