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华:积极推进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浦华:积极推进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

【字体:

    1.引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将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到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此后,京津冀三地之间互动频繁,纷纷签署各类合作框架协议,以积极姿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农业现代化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而促进作为农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畜牧业现代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京津冀正处于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天津发展沿海外向型农业、河北打造基地型农业的定位日益明确,三地之间畜牧业初具梯次互补性,区域合作渐成趋势。
    京津冀资源禀赋不同,畜牧业互补性较强,如何适应市场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广泛开展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着力形成与现代畜牧业要求相适应的的一体化产业体系,增强区域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对于保障京津地区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京津冀三地畜牧业协同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系列规划及配套措施的逐步出台,京津冀三地畜牧业协同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现状、面临挑战和机遇等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力图为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
    2.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现状分析
    畜牧业在京津冀三地的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而言,京津冀地区的畜牧业发展基础较好,2008年以来京津冀地区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近4个百分点。京津冀在畜牧业资源禀赋上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实现三地畜牧业协同发展,是三地实现要素互通、资源共享的必然要求。

    2.1河北省畜产品生产基地的定位逐步明确
    京津地区居民收入较高,是优质畜产品的主销区,但由于资源等限制,畜产品自给率较低,绝大多数依靠外地市场供给。2010年,北京市的猪肉、禽蛋、禽肉、牛奶的自给率分别为30%、62%、56%和64% ,同期天津市的猪肉、禽蛋的自给率分别为65%和74% ,近年来,京津两地的主要畜产品人均占有量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自给率进一步下降。据统计,河北省每年供给北京市场的猪肉、禽肉和禽蛋约占北京消费总量的20%、10%和20%,是北京重要的“菜篮子”生产基地。

    2.2畜产品产销对接逐步扩大
    近年来,京津冀不断深化农业区域合作,加强河北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08年以来,北京市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1.87亿元支持河北省的畜禽养殖基地和农业人才队伍等建设,北京二商集团、北京首农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先后在石家庄、张家口、廊坊、承德等地投资建设设施化、自动化、标准化畜牧业养殖外埠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产业升级,提高了当地畜牧人员的技术水平,也保障了北京市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
    2.3产业链各环节的布局逐步优化
    京津冀三地的畜牧产业定位逐步明确,各生产要素布局逐步优化。北京市大力发展畜禽种业,祖代蛋种鸡、良种奶牛冻精、祖代肉种鸡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20%、40%、50%,拥有“华都”、“顺鑫”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畜禽种业品牌 。天津市围绕落实美丽天津“一号工程”、现代畜牧业布局规划,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畜牧业。河北省围绕奶牛、生猪、蛋鸡等三大重点产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奶类、猪肉和禽蛋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在满足本省需求的同时,保障了京津地区居民的需求。
    2.4三地的科技合作不断深入
    北京市的畜牧兽医科技资源丰富,人才高度集中。近年来,河北省和天津市与农业科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国内着名的畜牧科研单位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许多畜牧企业还将研发中心延伸到了北京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2008年以来,北京市畜牧兽医学会与天津市、河北省畜牧兽医学会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三地学会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政府推动、学会运作”的原则,积极协作,成功地举办了京津冀畜牧兽医科技创新研讨会 ,实现了共享三地学会的科技和智力资源,为京津冀畜牧科技合作摸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3.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畜牧业分工日益明确,协作日益加强,但差异较大的财政支持政策、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同阶段的畜牧业发展水平等限制了畜牧业的协同发展。
    3.1经济发展不平衡
    京津冀在地域环境的整体性和畜牧产业的互补性方面都较为明显,但京津经济发达,财政支持畜牧业的力度较大,相比而言,处于周边的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以畜牧保险为例,北京市2012年实现了畜禽品种政策保险的全覆盖,重大动物疫病爆发后的扑杀补偿,每头奶牛北京市为12000元,而河北省仅有5000元,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而导致的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一致,客观上造成了京津和河北省畜牧业协同发展的难度。
    3.2内部协作性较弱
    与产业一体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阻碍产业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京津冀畜牧业发展水平差异极大,各自的利益与诉求也不尽一致,三地的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虽然在强化协作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相互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限制,未能实现畜产品市场无壁垒、质量无差异、生产要素流动无障碍。
    3.3生产方式障碍
    畜牧业一体化的基础是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与京津地区相比,河北省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各异,总体还存在畜牧业设施比较落后、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畜牧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滞后的难题。与此同时,河北省兽医防疫队伍素质不高、农牧民防疫意识不强、活畜禽流通监管相对滞后,增加了疫病防治工作难度 ,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和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的压力依然很大,也给京津冀动物疫病防控协作带来了隐忧。
    3.4产业梯度差异的持续扩大
    依据经济学传统理论,生产要素总是趋于流向能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及技术效率的地区,伴随着京津作为核心城市本身带来的聚集和虹吸效应,使得发展畜牧业所需的技术、智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向两地集中,畜禽种业、肉类精深加工、优质饲料添加剂、生物兽药等高附加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河北省更多的是依托丰富的饲料和土地资源,被动承接京津的畜牧产业链中养殖等低端产业的转移,呈现三地产业梯度差异不断加大的趋势,畜牧业协同发展受到制约。
    3.5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
    京津冀三地的环境相关性很强,随着畜禽养殖业不断发展,京津冀三地养殖废弃物排放量也大幅增加,对区域环境安全构成威胁。根据环保部的调查数据,2010年畜禽养殖业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45%、25%,畜禽养殖污染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 。北京市的规模化奶牛场与猪场是构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到2012年底,按照目前的管理水平,有25%的畜禽粪便流失到水体中,则京津冀三地每年流失到水体中的COD和BOD5分别为144.53万吨和128.16万吨。养殖企业污染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将严重制约京津冀畜牧业健康发展 。
    4.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面临的机遇
    4.1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加快实施
    畜牧产业一体化和京津冀的其他产业一样,近年来一直在不断推进,但相关政策迟迟难以落地,主要源于跨区域的沟通难度较大,习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要求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从国家战略层面要求对京津冀一体化加以推进。北京市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农业先行,随后京津冀三地促进一体化协同发展的各项规划陆续出台,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的步伐必将加速。
    4.2畜牧业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建立
    由于京津冀畜牧业一体化源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随着现代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三省市优化产业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承接产业转移的意愿不断增强,北京市专门制定了鼓励京企出京入冀的鼓励政策,首农集团等大型京企已经先后到河北承德、保定等地建立若干现代化养殖基地。今后将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依托北京市的科技和种业资源、河北省丰富的劳动力和饲料资源、天津市的交通运输和加工物流优势,满足京津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畜产品需求,业已成为京津冀畜牧业发展的共识。
    4.3畜牧业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畜牧业扶持政策先后出台,如实施了扶持“菜篮子”产品(畜牧)生产项目,出台了生产环节畜禽保险,增加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的数量,这些政策的落地,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畜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和良种化水平,加快了三地特别是河北省的现代畜牧业化发展进程,促进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进程。
    4.4畜牧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发展现代畜牧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四靠市场,但最具潜力、最可持续、最根本的还是科技。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三农”财政支出,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畜牧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畜牧科技推广体系不断健全,为京津冀地区在高基数、高起点上继续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和畜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4.5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京津冀三地重视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安全监管,组织开展了“瘦肉精”专项整治活动、节日期间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皮革奶”专项检查、畜产品及投入品安全检查等一系列活动,保障了畜产品安全。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三地依托全国统一的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检疫审批、官方兽医出证、跨省调运监管等业务信息的统一管理,为京津冀三地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
    5.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如下基本思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为指导,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明确三地功能定位,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坚持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协作机制,优化产业布局,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畜产品有效供给,大力推进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为实现京津冀畜牧业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重点开展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5.1加强顶层设计,出台促进京津冀畜牧业一体化发展规划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打破行政壁垒,实现基础设施、产业协同、资源流动、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协同发展是畜牧业协同发展的关键。下一步京津冀三地畜牧行业管理部门要密切合作,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的资源禀赋情况,出台促进京津冀畜牧业协同发展的系列规划,配套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和措施,引导资金、技术等要素有序流动,促进三地畜牧业优势互补和分工合作,引导首都经济圈畜牧业向一体化发展。
    5.2建立互认机制,消除畜产品流通障碍
    涉及畜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京津冀三地各级管理部门要树立协调服务的观念,创新机制体制,重区域,轻区划,逐步消除行政区划等对协同发展的阻碍。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增进省际间、部门间信息互通,加强畜禽产品市场形势预警分析;要实施行政审批“一次审批”制度,建立畜产品准出、准入互认机制,统一标准,规范认证,建立便捷通畅的畜产品“绿色通道”,降低畜产品流通成本,提升区域内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5.3事权决定财权,建立畜牧协同发展财政合作机制
    发挥三地政府联合沟通的作用,跨行业统筹安排资金的使用,是财政支持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针对草原生态保护、动物疫病防控等项目,要整合中央政府对京津冀三地的各类资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统一财政支持政策;要逐步推动京津冀三地财政资金的行业统筹,京津在河北省建设的畜产品基地建设,可以享京津本地企业相同的财政支持政策。
    5.4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有序转移
    京津冀要立足资源禀赋特点等优势,顺应畜牧业协同发展的要求,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实现“生产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优化饲料工业和畜牧生产布局。

    5.5加强疫病防控,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要坚持“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健全京津冀地区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动物疫病信息沟通合作,实现对区域内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促进京津冀地区动物卫生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加强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建立企业黑名单制度,实现三地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互联互通。
    5.6创新金融服务,全面推行畜牧业保险
    依托京津资金优势,以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为依托,采取社会资本为主、政府适当支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立优质畜产品发展基金,切实缓解河北省的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融资难问题。同时加快发展政策性畜牧业保险,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将目前仅对主产区的能繁母猪和奶牛保险推广至全部主要畜种,同时提高保险金额和补贴标准,进一步提高养殖场户的生产积极性和抗风险能力。

 

    (作者系农业科学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农业经济管理博士,主要从事畜牧业宏观经济研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