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洲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特征分析研究
文章来源:农业科学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作者:李祥洲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5-02-11
一、舆情监测方法及监测结果统计
(一)舆情信息监测分析方法优化 2014年度舆情监测与分析研判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继承2012年、2013年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监测途径,制订关键词库,优化分析方法,借助与北京达邦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信息平台,进行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此同时,项目组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示范点,在跟踪国内相关舆情信息的同时,重点监测、研判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舆情信息,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全球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结果统计 借助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和人工监控,从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监测各类舆情信息2 089 370条,经过研判、筛选、加工,编发并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 078条,相较2013年同比减少了7.94%。如扣除同一问题事件的跟踪舆情,实际监测获得舆情信息976条。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362条。
根据全年实际监测搜集到的1 078个舆情样本按其性质属性分析归类,统计口径与2013年基本一致,有关统计数据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4年监测获得的正面舆情占51.86%,这是项目实施3年以来,正面舆情连续第二年超过50%;负面及争议性舆情(包括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以及消费知识缺乏、传闻传言谣言等)占48.14%。2014年涉及政策法规与制度措施颁布实施引起的舆情数量占同类舆情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52.88%,首次超过了50%,较2013年提高了12.95个百分点;由于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进一步减少,对应的问题事件处置回应方面的舆情较2013年同比下降了28.57%;2014年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舆情同比增长了38.71%。
(一)舆情信息监测分析方法优化 2014年度舆情监测与分析研判工作的主要方法是在继承2012年、2013年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监测途径,制订关键词库,优化分析方法,借助与北京达邦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信息平台,进行实时在线智能监测。与此同时,项目组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示范点,在跟踪国内相关舆情信息的同时,重点监测、研判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舆情信息,相对客观地反应了全球范围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动态变化。
(二)监测结果统计 借助专业化的舆情监测平台和人工监控,从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监测各类舆情信息2 089 370条,经过研判、筛选、加工,编发并获取值得关注的境内外舆情信息(样本)1 078条,相较2013年同比减少了7.94%。如扣除同一问题事件的跟踪舆情,实际监测获得舆情信息976条。其中,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362条。
根据全年实际监测搜集到的1 078个舆情样本按其性质属性分析归类,统计口径与2013年基本一致,有关统计数据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2014年监测获得的正面舆情占51.86%,这是项目实施3年以来,正面舆情连续第二年超过50%;负面及争议性舆情(包括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以及消费知识缺乏、传闻传言谣言等)占48.14%。2014年涉及政策法规与制度措施颁布实施引起的舆情数量占同类舆情总数的比例也达到了52.88%,首次超过了50%,较2013年提高了12.95个百分点;由于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进一步减少,对应的问题事件处置回应方面的舆情较2013年同比下降了28.57%;2014年标准制修订方面的舆情同比增长了38.71%。
2014年共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类舆情400条(含舆情跟踪),较2013年下降了17.5%。其中,制假售假及违法违规加工类舆情数量继续排在第一,占同类舆情的31.75%,较2013年上升了5.36个百分点;其次是使用违禁农兽渔药及农兽渔药残留,占17.75%,同比下降了3.31个百分点;2014年农产品及食品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问题有所反弹,从2013年问题事件类的第6位上升到第3位,占比14%,相关舆情数量同比上升了64.71%;2014年,重金属超标及产地环境污染舆情有所回落,舆情数量从2013年的排名第3位下降到了第4位,占问题事件舆情的11.25%,同比下降了2.58个百分点;此外,动植物疫病问题和致病微生物污染问题引发的舆情数量占比相当,均占同类舆情的8.75%,但舆情数量同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38.60%和40.68%。2014年仍有2.97%的舆情是由于媒体或消费者缺乏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和安全消费知识引起的,与2013年的情况总体相当。
(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热点 结合专家研判结论,按照主题贴合度、事件影响范围、网民关注热度等指标,借助专业舆情监测及分析平台, 201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主要有“注水大米”、湖南石门地区砷严重超标、蘑菇“重金属超标”、稻米重金属污染、“西湖龙井”茶叶污染物超标、“大米撑死麻雀”、上海福喜公司使用过期肉做加工原料问题、“猪肉钩虫”、英国大型禽类工厂加工违规操作、用胶带捆绑蔬菜有毒有害、“牛奶含激素多喝致癌”、上海和深圳水产品涉嫌添加“孔雀石绿”等化学品、台湾恶性地沟油事件、南京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以及江西病死猪流入市场等问题引发的舆情。
二、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一)媒体来源特征 2014年度,项目组监测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来自国内外326种媒体信息源,其中境内信息源296种(不包括港澳台),占比90.79%;境外信息源30种,占比9.21%。表2所示为201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首发信息源类型统计。
(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热点 结合专家研判结论,按照主题贴合度、事件影响范围、网民关注热度等指标,借助专业舆情监测及分析平台, 201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热点主要有“注水大米”、湖南石门地区砷严重超标、蘑菇“重金属超标”、稻米重金属污染、“西湖龙井”茶叶污染物超标、“大米撑死麻雀”、上海福喜公司使用过期肉做加工原料问题、“猪肉钩虫”、英国大型禽类工厂加工违规操作、用胶带捆绑蔬菜有毒有害、“牛奶含激素多喝致癌”、上海和深圳水产品涉嫌添加“孔雀石绿”等化学品、台湾恶性地沟油事件、南京部分地区畜禽养殖滥用抗生素以及江西病死猪流入市场等问题引发的舆情。
二、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一)媒体来源特征 2014年度,项目组监测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来自国内外326种媒体信息源,其中境内信息源296种(不包括港澳台),占比90.79%;境外信息源30种,占比9.21%。表2所示为201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首发信息源类型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来自传统媒体信息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占比48.04%,其中报纸依然是传统媒体中最主要的信息来源。2014年度来自网络媒体的舆情信息数量占比高达51.96%,较2013年同比增长了1.32个百分点。其中来源自各种网站的舆情数量比例3年来首次超过50%,达到51.58%,相比2013年增长了3.16个百分点,互联网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的主渠道。进一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前20位信息来源可以发现,这些媒体来源总计贡献了舆情信息588条,占全年舆情总数的54.55%(见表3)。这些信息源主要以国家级主流媒体和行业或区域性大型传统媒体为主。
综合分析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处在传统信息交流中心地位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在第一时间报道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新闻数量不仅大幅落后于网络媒体,也远低于同属于传统媒体的报纸,这和2012年、2013年监测的结果一致。
(二)时间与区域特征 本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舆情数量逐月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发现,1-2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数量最少的月份,同期的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数量也最少。春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高发阶段。2014年2-3月,网络中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舆情呈现井喷式增长,增长幅度高达85.25%。在这一点上,2014年与2013年的统计情况基本一致。从4月开始,进入夏秋季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逐渐回落且趋于平缓。7月和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在数量上出现了小幅波动,但整体趋势依旧平缓向下。
(二)时间与区域特征 本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舆情数量逐月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发现,1-2月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数量最少的月份,同期的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数量也最少。春季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的高发阶段。2014年2-3月,网络中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舆情呈现井喷式增长,增长幅度高达85.25%。在这一点上,2014年与2013年的统计情况基本一致。从4月开始,进入夏秋季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逐渐回落且趋于平缓。7月和9月,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在数量上出现了小幅波动,但整体趋势依旧平缓向下。
在舆情信息发生的区域特征方面,2014年共监测国内舆情信息932条(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涉及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特别行政区。2014年境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总数及问题事件舆情信息分布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广东、山东和浙江媒体报道曝光的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网络舆情数量排在前3名,进入前10名的有广东、山东、浙江、北京、江苏、四川、湖南、上海、湖北和海南。与2013年相比,前10名的地区中有8个仍在前10名,广东依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最多发的地区,上海则再次进入了前10位的序列。2014年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事件舆情,东部地区有减少的趋势,中西部地区有所增加。但就整体情况而言,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地区依然占据了问题事件舆情分布的绝大多数地区。
2014年,监测获得中国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13条(个),其中问题事件10条(个);中国香港13条(个),其中问题事件11条(个);中国澳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1条。2014年9月,台湾地区曝光的恶性地沟油事件震惊了两岸四地。
2014年,监测编报国外有关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舆情146条(个),其中质量安全问题事件70条(个),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见表5。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多发地区角度分析,美国和欧盟问题最为突出。2014年7月,英国《卫报》记者暗访揭露了该国鸡肉加工行业之病态,受到世界舆论的关注。
2014年,监测编报国外有关农产品及食品质量安全的舆情146条(个),其中质量安全问题事件70条(个),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见表5。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多发地区角度分析,美国和欧盟问题最为突出。2014年7月,英国《卫报》记者暗访揭露了该国鸡肉加工行业之病态,受到世界舆论的关注。
(三)行业与环节特征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涉及的行业上,参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统计的口径,进行适当的统计归并,得出结果见表6。从表6中可以发现,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多发的行业,占比高达72.10%,其他诸如农产品的初级加工业也占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总数的14.09%。联合各行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发生地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种植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区域为山东(11.20%)、浙江(10.40%)、广东(8.80%);畜禽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区域为广东(12.80%)、山东(7.20%)、江苏(7.20%);加工业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区域为广东(13.73%)、北京(13.73%)、浙江(9.80%);水产业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区域为广东(28.57%)、上海(14.29%)、浙江(7.14%)、湖南(7.14%)、山东(7.14%)和中国台湾(7.14%)等地区。
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种养、收获、屠宰、捕捞、加工、贮运及销售等多个环节。在舆情统计分析时将相关的环节进行合并,形成的不同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根据表7,我们发现,生产环节和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发生问题事件舆情的环节,分别占比45.03%和32.87%,这一趋势与2013年基本相当。然而在销售环节中,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数量达到了66条(个),整体占比相对于2013年上升了9.90个百分点。贮运保鲜环节相对于其他环节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的比例明显偏小,2014仅占比3.87%,舆情总数较2013年下降了6.67%。
(四)问题事件爆发的原因特征 进一步就2014年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与2013年一致,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及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是引发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网络舆情的首要成因,主要存在于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环节中,全年共引发相关舆情112条,占比30.94%,较2013年上升了4.55个百分点。由于投入品自身质量和使用不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在2014年排在第二位,较2013年上升了一位,占比17.40%,但总体占比下降了2.04个百分点。农产品生产活动中包括的投入品主要有农药、兽药、渔药、肥料和饲料等,主要发生于农业生产的前端环节,如种植、养殖及初加工等环节。在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成因的排名中,非法添加由2013年的第2位下降至今年的第3位,占比达到14.64%,较2013年下降了5.73个百分点,舆情数量也同比回落了20.45%。2014年因产地环境污染或相关毒素引发的相关舆情所占比例与2013年相当,占比11.60%。由致病微生物污染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在2014年有所反弹,占比9.39%,较2013年排名上升1位,同比增加了1.98个百分点。因动植物疫病原因引发的相关网络舆情在2014年则有所走低,同比下降了1.43个百分点。其他引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的成因还有产品、原料、包装、设备污染,产品标识混乱和自身毒素及代谢产物等,总体占比相对轻微。
三、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分析
根据上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初步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走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性。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进一步加强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属地责任、监管任务、标准化生产、畜禽屠宰环节监管、专项治理及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此外,农业部及各省(区、市)2014年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和领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及落实措施,全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基本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其说明,明确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综合执法,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11月农业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12月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施行,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回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制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二)负面舆情持续下降,问题事件显着减少 2014年,负面舆情占比数量较之前两年持续下降,首次降到50%以下。全年网络环境中没有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问题事件舆情。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不断强化信息网络诽谤等问题治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等工作,网络谣言有所收敛,不真实的负面爆料比例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的直接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一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传闻传言谣言仍时有抬头,仍然存在“旧闻新报”、“张冠李戴”乃至“胡编乱造”的情况。2014年网络环境中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恶意攻讦”类舆情占比达3.85%,舆情数量相较2013年增长了约85%。
(三)产业链前端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相关网络舆情热点的环节。这里的初加工环节大致包括诸如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工作,其实也基本是在农产品的产地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是“产出来”的。要消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引发的舆情风险,就要进一步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将监管的重心前移,解决且防范种养环节出现各类安全问题,积极消除产地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真正把质量安全农产品“管出来”。
(四)大城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应对的主战场 监测研究发现,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发生状况具有显着的地区差异性。虽然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数量在总体比例上有所上升,但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在舆情总数和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对多数。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地区,故也应当是舆情需要重点防控的地区。人口密集是大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都超过了2 000万,对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受害群体多、损失大;另一方面,大城市环境下民众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人文氛围,市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高、更加敏感,加之大城市新闻媒体发达,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大城市地区极容易形成舆情触发点和发酵中心。所以,以国内大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应对中具有特殊性,是舆情工作的主战场。
(五)以网络为载体的主流媒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2014年项目组监测到的全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中,来自于网站的舆情信息数量首次超过了50%,网络媒体来源的舆情信息数量超越以平面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网络途径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的主要阵地。对高量来源媒体的分析发现,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媒体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监测的主要入口。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舆情传播及应对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其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媒体,对舆情的放大效应和舆情引导工作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虽然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来源在本年度的占比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事实上当前很多来自其他信息源中的舆情信息其最原始的传播和发酵阶段正是在新兴媒体环境中完成的。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舆论的交互性方面拥有别于其他任何媒体途径的优势,故而其在我们未来的舆情监测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
根据上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初步可以看出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走势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规律性。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进一步加强 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属地责任、监管任务、标准化生产、畜禽屠宰环节监管、专项治理及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了行动纲领;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4年1月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要求各级农业部门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严格执法监管和推进标准化生产两手抓、“产出来”和“管出来”两手硬。此外,农业部及各省(区、市)2014年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诸多环节和领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管理办法及落实措施,全面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依法治国的基本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其说明,明确要求完善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推进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综合执法,依法强化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问题治理。11月农业部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12月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施行,受到了社会公众的积极回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制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二)负面舆情持续下降,问题事件显着减少 2014年,负面舆情占比数量较之前两年持续下降,首次降到50%以下。全年网络环境中没有出现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问题事件舆情。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不断强化信息网络诽谤等问题治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回应社会关切等工作,网络谣言有所收敛,不真实的负面爆料比例大幅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依法监管、科学监管的直接成果。值得注意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潜伏”,一些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传闻传言谣言仍时有抬头,仍然存在“旧闻新报”、“张冠李戴”乃至“胡编乱造”的情况。2014年网络环境中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恶意攻讦”类舆情占比达3.85%,舆情数量相较2013年增长了约85%。
(三)产业链前端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环节 根据上文的分析,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储运及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处于产业链前端的生产和初加工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同时也是最容易引发相关网络舆情热点的环节。这里的初加工环节大致包括诸如分拣、去皮、剥壳、粉碎、清洗、切割、冷冻、打蜡、分级、包装等工作,其实也基本是在农产品的产地完成。由此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引发的网络舆情也是“产出来”的。要消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引发的舆情风险,就要进一步加强产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工作,将监管的重心前移,解决且防范种养环节出现各类安全问题,积极消除产地范围内可能发生的风险隐患,真正把质量安全农产品“管出来”。
(四)大城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应对的主战场 监测研究发现,2014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发生状况具有显着的地区差异性。虽然中西部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数量在总体比例上有所上升,但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在舆情总数和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相关舆情数量上都占据了绝对多数。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地区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的多发地区,故也应当是舆情需要重点防控的地区。人口密集是大城市的主要特征之一,特别是我国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都超过了2 000万,对农产品需求量大,消费主要集中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受害群体多、损失大;另一方面,大城市环境下民众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人文氛围,市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消费,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注度高、更加敏感,加之大城市新闻媒体发达,信息传播形式多样,大城市地区极容易形成舆情触发点和发酵中心。所以,以国内大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和应对中具有特殊性,是舆情工作的主战场。
(五)以网络为载体的主流媒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2014年项目组监测到的全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中,来自于网站的舆情信息数量首次超过了50%,网络媒体来源的舆情信息数量超越以平面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网络途径已经成为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工作的主要阵地。对高量来源媒体的分析发现,新华网(新华社)、人民网(人民日报)、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及其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媒体是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舆情监测的主要入口。传统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在舆情传播及应对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其在网络环境中的延伸媒体,对舆情的放大效应和舆情引导工作的作用则更为明显。虽然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来源在本年度的占比量较2013年有所下降,但事实上当前很多来自其他信息源中的舆情信息其最原始的传播和发酵阶段正是在新兴媒体环境中完成的。以微信和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在舆论的交互性方面拥有别于其他任何媒体途径的优势,故而其在我们未来的舆情监测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潜在价值。
(文章来源:《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年第1期41~47页。作者系农业科学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李祥洲研究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