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王加启:对“顶天立地”的粗浅认识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视点]王加启:对“顶天立地”的粗浅认识

【字体:

【编者按】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在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进入全面推进期的重要发展阶段,如何把握自身的定位、使命和机遇,为“三农”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绘就中国农科院创新发展的新篇章。蜜蜂所王加启所长结合学习体会和自身实践,对国家级院所“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现刊出,供参考交流。我们藉此,也开设 “视点”专题,希望能为中国农科院的发展建言献策,勠力同心,砥砺前行,为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进,在建院60周年的卓越成就上再铸辉煌。


    “十二五”期间,中国农科院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目标和“顶天立地”的发展战略。5年来,经过全院上下共同努力,各项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在建设世界一流科研院所宏伟目标的征程中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
    顶天立地已经成为中国农科院的战略方向,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一些困惑,有人感慨认为顶天过头了,也有人感慨认为立地过头了。如何科学地认识顶天立地战略、执行顶天立地战略,仍然值得思考。
     一、为什么要顶天立地
     首先,为什么要立地?
     因为我们是农科院。农业离不开土地,农业科研也绝对离不开土地。只有立在坚实的土地上,农科院才能特色鲜明,生机盎然,持续发展。立地是农科院永恒的职责,也是农科院永远的使命。如果不立地,全国有那么多大学,那么多科学院,农科院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再者,为什么要顶天?
    因为我们是中国农科院,是国家队。一个国家的农科院,必须敢于仰望星空,代表国家屹立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之林,时刻把握国际农业科技发展的动态,不仅为中国,而且为全人类农业科技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如果在国际上没有科学的声音,没有实实在在的地位,与省级、市级农科院没有区别,国家农科院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顶天立地是中国农科院的必然选择。
    二、如何顶天立地
    如何立地?
    大多数人认为立地比顶天更容易,比如到试验田做试验示范,到基层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成果转化,经常深入农村调研技术需求和问题困难。总之,只要不脱离基层,就叫立地,对于省市农科院来说,可能是这样。
    但是对于中国农科院来说,立地与顶天都不容易。中国农科院的立地选题,必须具备以下3个基本特征之一。
    一是制约农业发展的跨区域重大科技难题。这是一个省解决不了的、带有共性的科技难题。比如,20世纪60年代初黄淮海平原盐渍化地区综合治理项目,最终形成了农业科技的“黄淮海精神”;再比如,立足南方红壤综合改良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50年形成的“祁阳站精神”。
    二是制约某一产业发展的全产业链重大科技难题。比如中国的大豆产业,到底怎么办?我们不但要考虑品种,还要考虑加工业、考虑市场定位、消费定位。要战略布局,主动设计。这正是中国农科院的优势,要避免育种说育种重要,种植说种植重要,加工说加工重要,如果产业没有了,就都不重要了。要从顶层设计上避免碎片化。
    三是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反复出现的重大科技难题。比如我国的奶业,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健康中国的重要生活质量标志。但是20多年来一直存在国产奶发展不稳定,消费信心不振,进口冲击很大的难题。农业部从行政管理上只管到奶牛养殖和生鲜乳,但是中国农科院的科学研究恰恰没有界限的制约,因此更应该通过科技创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排忧解难,敢于担当,组织力量对国产奶与进口奶开展全面系统的科学风险评估、品质评价和营养功能研究,用客观的数据告诉消费者实际情况,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
    如何顶天?
    个别片面理解认为多发表几篇SCI收录论文就是顶天,这很偏颇。中国农科院的顶天必须来源于立地,而且归根于立地,要在立地过程中实现原始创新,实现前沿发现,引领科学前沿。
    比如,蜜蜂所承担了全国蜜蜂资源普查与保护技术研究的任务,这就是个立地的科技项目。但是科研人员在新疆发现了一群独特的黑蜂,与现有的蜜蜂特性差别很大。科研人员没有放过这个发现,而是组织力量,运用基因组学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生物学分析,结果发现,这是西方蜜蜂的新种群,是首次在中国发现西方蜜蜂的新亚种,这个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着名生物学术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IF=13.649),并进入封面目录。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新种群具有抗寒等优良基因,为我国蜂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宝贵资源。这个研究从立地,到顶天,到再回到立地,体现了农业研究的特点。
    三、谁来顶天立地
    顶天与立地,是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首先在时间上是对立的,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单位,顶天的时间多了,立地的时间就得减少。在资源分配、学科布局等方面也有对立性。这是很多人困惑的根本原因,既顶天又立地,感到很累,感到无所适从。这些问题反映很多后,容易导致评价体系的变化,进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摆动。
    实际上,我们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谁来顶天立地?
    顶天立地的最小单元应该是研究所。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评价体系中,都不应该要求科学家本人,或者一个科研团队,同时既顶天又立地。
    研究所作为一级法人单位,必须承担起本领域、本单位学科规划、资源分配的重任,科学合理设计顶天和立地的布局,并为之配置相应的资源和评价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所既不能依靠科研人员自发行动,也不能坐等院里分配任务,而是要按照研究所的战略定位,制定长期有效的顶天立地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
    四、防止对顶天立地的片面理解
    一是防止既不着天,又不着地,在半空中悬着。有的单位迫于考核指标导向,片面追求SCI论文数量。导致科研人员发表论文没有目标,哪个杂志容易发,就投哪个杂志,结果是论文很多,但是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形成影响力。同时又把立地的任务弱化了,失去了对产业的引领作用。在顶天立地中,立地是首要的,是基础;顶天是追求,是更高的使命。
    二是防止不敢面对顶天的使命。顶天是为了更好的立地,没有顶天,农业就不能完成螺旋式上升的目标。顶天确实需要一定条件,但是,作为一个单位,必须敢于顶天,不能回避,更不应该拿立地为借口,来放弃顶天。任何一个行业或产业,都有自己的未来,没有顶天的研究就看不见未来。
    三是防止以SCI收录论文的数量做为顶天标准。中国农科院的SCI收录论文,应该有鲜明的特征,要么是顶尖论文,是新发现、科学前沿,要么具有系统性,在本行业、本领域的权威SCI收录论文上持续、长期发表文章,形成系列和专业特色。切忌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数量上去了,特色没有了。在顶层设计上,提前把顶天与立地有机统一起来,相得益彰。
    四是防止顶天立地主体的错位。顶天立地是战略,必须有战略考量。研究所是顶天立地的主体,不能简单地把顶天立地压给科研人员或者科研团队。中国农科院对各个研究所顶天立地的指导协调定位要更明确,院里直接管理团队的办法是过渡,更重要的还是管好研究所,以研究所为基本单元进行战略部署。未来要把相近的研究所统筹起来,组建科学中心,实现更大格局的顶天立地。农科院可以按照学科布置工作任务,但是不能按照学科管理,因为每个所都涉及3-6个学科,按照学科管理就把研究所给打散了,研究所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