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等:中国主要农产品价格差内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一、引言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农业生产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村公共事业继续发展,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但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成为进入新常态下我国农业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新形势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尽管我国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足,但在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态势下,农产品国内外价格全面倒挂,进口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农产品价格仍将低位运行,国内农产品价格仍然将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进口价格“天花板”将日益挤压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空间,同时我国农业承包的“地板”刚性抬升将挤压农民的种粮增收空间。
从2010年起,我国粮食价格已经全面高于国际市场离岸价格,近年来价差逐渐扩大。以2013年为例,小麦的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出25.8%,稻米价格高出22.3%,玉米价格高出40.3%,大豆价格甚至高出49.6%。其他农产品的国内价格也不同程度的高于国际价格。
目前研究农产品价差形成的原因成为热点。国内主要的学术观点集中认为我国的农业生产能力差,劳动力效率低下,有少数学者发现人民币汇率在近几年的剧烈震荡中导致了价差问题的加剧,这些研究多集中在对农业内部因素的分析,而对于农业内外部双重因素,特别是对农业外部因素的分析还比较欠缺。
二、农产品价差形成的因素分析
我国粮食价格一路上涨,而上涨的根本是成本的上涨。在成本因素中劳动力增长速度最快,占成本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土地租金成本,随着土地流转情况日益普遍,土地流转的租金在不断上涨,所占比重也在不断上升,而物质费用成本尽管在绝对值上还在上涨,但是所占比重已经开始下降。
与中国国内各成本因素普遍上涨相对应的是,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以美国为例)的农产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各成本因素也保持在稳定状态,这与中国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并不一直是在价格之下,也出现过剧烈波动,但是美国通过收入保险补贴、目标价格(参考价格)等补贴手段稳定了美国主要农产品的出售价格,同时也保障了农户的收入利益。
当前对主要农产品国内外价差形成的原因,不同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采用一价定律等方式量化剥离各因素对形成价差的贡献,认为造成国内外价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汇率变化与国际价格对价差的影响贡献在60%左右。人民币坚挺走高,使国际农产品折算后的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加剧了国内外农产品比价关系的失衡。2014年美元对人民币的平均汇率是1美元兑换6.14元人民币,而在中国加入WTO的最初几年的2001年到2004年,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兑换8.27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推进了我国进口国外农产品,国外农产品相较于从前更为便宜。从表面上看,汇率的变化只促进了价差提前到来,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汇率的波动对于国内价格的影响更是巨大,成为影响价差形成最大的占比因素,对价差的贡献高达60%以上。随着2015年12月1日,人民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纳入到特别提款权一篮子货币中,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会越走越远,人民币与世界接轨也意味着未来人民币会更多的受到世界经济与金融形势的影响,也会为汇率带来更多的变数。
其次,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价格的提高,对价差的贡献影响占20%左右。2013年我国主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都不同程度的比2007年上涨一倍以上,其中小麦上涨1.08倍,玉米上涨1.25倍,大豆1.14倍,稻米上涨1.07倍。上涨的成本中又以劳动力成本上涨最快,每亩家庭劳动日工价由2007年的18.9元/人上涨到2013年的68元/人,涨幅超过3倍,尽管劳动天数(家庭)根据作物不同,都有明显下降(以稻米为例,家庭劳动天数从2002年的12.6天下降到2013年的6.2天,其他作物也大体相同),但是劳动力的总成本却在不停上涨。土地成本上涨接近一倍。物质费用投入的成本虽然占比有所下降,但是绝对值仍然在上涨,其中由于受到化肥价格低廉和担心大幅度减产的影响,农户针对减少化肥使用的意愿并不显着。总体而言,成本的上涨可谓十分迅猛。根据数据分析,成本各因素对于价差产生的贡献占约不到20%。
第三,国际能源价格低迷与国际粮食价格下跌同步也加剧了价差的形成,对价差的贡献影响占20%左右。国际能源价格在2008年曾经一度达到顶峰,那个时期的研究普遍认为作为不可再生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价格将继续上涨,从而成为驱使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然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国际能源价格急转直下,出现了近乎断崖式的下跌。尽管此后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在一段时期内缓步上涨,但是到了2014年再度下跌,几乎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持平,且欧佩克宣布不会单方面减产,以石油为主的化石类能源价格还将有可能进一步下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际农产品价格也应声下跌,通过国际能源价格指数和国际农产品价格指数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几乎与国际能源价格走势一致。在国内粮食价格一路看涨的同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却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下跌而持续下跌。且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缓慢,使大宗产品价格继续下行,国外粮食价格变化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变化影响进一步加深。参照2015年6月份的价格,与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比较,国际市场大米价格2015年6月比2011年初下跌了40.4%,小麦价格比2011年也是最高价跌了39.3%,玉米价格比2011年5月份下跌了49.3%,大豆价格比2012年10月份下跌了39.2%。低迷的能源价格也令运输成本大幅度下降。这进一步刺激了国际贸易以使得国外农产品的到岸价格更具优势,也是形成国内外农产品价差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对价差的贡献大约在20%左右。
价差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而造成价差形成的各个因素并非主要来自农业本身。不可否认,我国的农业与美国、欧洲甚至日本、韩国在规模、效益、成本、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仍然存在着差异,而这种差异还将会长期存在。如果仅仅从农业本身来看价差的形成,忽略了来自外部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难免有失偏颇,对于农业的评价也会有所不公。即便是看似农业内部因素的成本,劳动力成本与土地成本的上升也不仅仅是农业本身所推动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都推高了社会整体劳动力和土地价格,而并非农业本身造成的。
三、思考和政策建议
1.对农产品价格应采取稳妥的保护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支持
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从国家范畴内通盘考虑,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时要考虑到汇率、城镇化、工业化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农业造成的影响,必要的时候需要对农业进行更多的保护,而不仅仅是考虑农业政策本身的制定。
同时推进价补分离政策——价格和补贴两条线,减少国家对粮食价格的直接干预,更多的交给市场来进行调节,逐步取消或完善临时收储价格等价格保护政策,避免粮食价格持续走高;而农民的收入则通过收入补贴或收入保险等形式得到保障。
2.降低生产成本,从根本上提高自身农业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国家提供各种政策支持与保护的同时,农业本身也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首先可以通过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劳动者素质。目前劳动者的单位时间工资是呈刚性上涨的,这一趋势无法改变,但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减少劳动时间,优化田间管理降低总体劳动成本。当前我国正在推行农药化肥零增长,这需要农民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农民通过科技进步的手段降低成本和消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其次要推进农业生产新技术的使用。为农民提供高效、低污染的投入品(如化肥、农药),大力推进精准施肥,加强高效新型肥料技术研发与推广,加快适用施肥机械和设备的研发。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让农民有安全方便的技术可以使用。
3.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生产效率
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制度。通过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形式,改变单一的土地流转租金形式,既可扩大经营规模,也可降低土地租金成本。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让即便土地规模较小的农户通过享受优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也能实现现代化的规模效益。只有通过改善人与物的投入产出,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才能提高我国农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并从根本上改善当前的价差问题。
(作者,农业科学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周慧副研究员、王济民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