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洲: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李祥洲: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字体:

  近年来,新媒体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走进大众麦克风时代,“三微一端”持续争夺舆论主导权,网络舆论场量能迅速放大,网络舆情燃点不断走低,舆情发酵产生的社会效果越来越不敢小觑,尤其是负面舆情给舆情客体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网络舆情风险日益成为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某些网络舆情事件甚至危及国家安全,网络舆论场博弈已成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第二现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涉及公众一日三餐,关乎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质量安全问题一旦被发现,不管大小真假,就会被网民向全国直播、联播,舆情随之被点燃,引起不明真相的消费者恐慌,严重打击公众对国产食用农产品的消费信心,严重冲击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给政府公信力带来负面影响。网络舆情风险的管控,已成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强调要求坚持用“四个最严”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同时要求认真抓好舆情应对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与管控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报道,但主要是一般性的分析研判处置,尚无基于风险视角和层面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研究。本文结合笔者所在的舆情监测分析团队多年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实践,就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方面的有关基础性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思考,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理论铺垫。

  一、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内涵

  (一)网络舆情风险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是公众通过网络媒介对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事件或现象表达和传播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这些情绪、态度、意见、观点常常具有主观臆测性和情绪性,有的甚至是虚假夸大的,通过网络舆情的“蝴蝶效应”交互、凝聚、放大,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形成量能较大的舆论。如果这种舆论对于舆情客体即引发网络舆情的各项公共事务(包括社会热点事件、公众人物及其言行等)来说是负面的,就存在着出乎意料的压力和风险。网络舆情风险即是指网络舆情对舆情客体(承担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网络舆情风险一般指的是负面舆情带来的风险。网络舆情风险主要测度的是网络舆情给社会经济等带来负面影响的程度。当前我国已进入全媒体融合的新型媒介化时期,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段,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融合传播,实时交互,开放共享,在网络舆情博弈中,在网络传播的快捷、互动和广泛性等特征催化下,舆情客体出险的几率非常大,舆情风险不断上升。从目前的舆论形成环境条件来看,问题事件是产生网络舆情风险的核心要素,问题事件的严重性及其媒体公众关注程度决定了舆情风险的大小。

  (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 2012年以来,笔者所在团队就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进行了持续的实时监测分析研究。在早前的研究中,我们曾定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事件为核心,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网民对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是否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要求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意见、观点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是指经网络媒体报道(曝光)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及其公众反应对生产及管理方等舆情客体产生负面后果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就是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就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问题事件发生、发展、处置等非理性地表达情绪、态度和意愿,以至于造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困难或处置成本飙升、产业发展受损、政府公信力下降以及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受到影响的风险。近年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常常表现为突发、直接、现实、巨大、难控,一旦出险,虚拟的网络舆情造成的现实的负面后果都十分严重。这样的案例很多,几乎每年都会有几起,直接经济损失动辄数以亿计。在这些出险的案例中,网络舆情的负面作用远远超过问题事件本身造成的破坏和伤害。网络媒体及网民在虚拟空间的推波助澜作用将风险助推到了相当的高度,导致舆情客体无一幸免地承受了严重的现实经济损失和灾难性影响。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是在掌握危害及风险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分析及管理、交流等一系列复杂过程,旨在达到控制或尽量降低危害,并在危害发生后进行有效补救的综合措施。参考这一概念,我们定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就是在及时获取、识别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和引发舆情的突发事件的危害及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基于科学真相及舆情表征的评估、管理及交流等一系列过程,实现控制或降低网络舆情灾害,或舆情灾害发生后进行有效补救修复,把网络舆情风险降到最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是常规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及应急处置的系统化、理论化、规范化,是基于科学真相、科学评估、科学管理和科普交流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控制引导,以达到降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弘扬正能量的目的。

  二、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工作几近常态化,但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尚未提升到风险分析的层面,即使现有的舆情分析研判工作也常处于有关领导或专家个体的分析研判阶段,没有量化的科学分析研判指标,大多也未能实现专家团队的分析会商,做得更多的只不过是舆情监测和初步的分析识别,然后就付诸常规应急处置。综观近年来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发生的经常性和复杂性,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制度体系,推动开展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工作意义重大、十分必要。

  (一)及时把握、化解公众疑虑,稳定提振消费信心 几乎每天,有关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新闻、谣言、传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全媒体不停地向公众传播推送。部分媒体和网民甚至总喜欢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抓人眼球,博取流量,一些微博、微信朋友圈的“善意的忠告”、“跪求转发”、“紧急通知”、“紧急扩散”,把一些根本不存在的问题编得神乎其神并大肆传播,将个案性的事件推定到整个行业,夸大问题事件的严重程度,不断地刺激着不知内情的消费者敏感而又脆弱的神经,严重打击消费信心。分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找准问题实质真相,洞悉公众诉求关切,了解围观网民构成,把握舆情发展归趋,及时开展科学解读,启动舆情对冲机制,对提振消费信心,化解公众疑虑,平复公众情绪,提升幸福指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掌握、消弭网络舆情风险,保护产业健康发展 在历次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舆情中,受到直接伤害和冲击的是农牧渔民或相关的生产企业,有的甚至冲击到相关产品的整个产业。譬如,2008年,一条四川广元发现“蛆虫柑橘”的不实手机短信,掀起了一场波及全国的“蛆虫柑橘”舆情巨浪,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果农损失超过100亿元。2015年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称“草莓农残超标致癌”,公众反应强烈,虽然后来证实纯属谣言,但致使全国多地草莓滞销价跌,草莓种植户损失数以亿计。2016年,网络视频疯传“无籽葡萄系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虽纯属无稽之谈,但信者甚众,果农受到亿万点伤害。诸如此类的问题事件一经媒体曝光炒作,所有的相关食用农产品直接就没人敢吃了,产品卖不出去或价格断崖式暴跌,相关产业受损,甚至严重影响我国食用农产品的国际形象,导致出口受阻。通过捕捉、识别苗头性、敏感性、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分析网络舆情风险,定点清除问题隐患,及时破解谣言谣传,降低负面舆情给相关产品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对保护产业健康发展,提升优质农产品品牌公信力,维护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声誉有深远的影响。

  (三)准确发现、解除安全隐患,有效维护政府公信力 每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被曝光,不少不理智的网民都会吐槽、指责政府监管不力、不履职、不作为,对官方发布的公开信息不信任,对专家科学解读不信任。加之一些地方管理及责任人对新媒体舆情应对、引导缺乏经验和科学依据,一遇到新的网络舆情出现,常常惊慌失措,应对失据,有时甚或自陷“塔西佗陷阱”,政府公信力遭遇严重损害。开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工作,科学分析、准确掌握网络舆情风险出现的前因后果,有针对性地开展问题专项整治、质量提升行动,釜底抽薪式解除质量安全隐患,科学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运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前预防问题事件网络舆情风险苗头,有理有据科学回应社会关切,及时化解网络舆情风险,对修复、维护、提升政府公信力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基本架构

  从上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定义可以看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即引发舆情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风险分析和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和一般的风险分析一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也包括了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3个部分,这3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体系 只有对网络舆情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才能确定采取何种对策管理舆情风险。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是基于科学真相及舆情表征的一个评价研判过程,是对网络舆情风险的识别、分析、研判及预警,包括舆情监测搜集、问题事件及舆情危害性质科学分析识别、危害范围及程度专家会商研判、风险描述、风险预警级别制定及风险管控建议等。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体系包括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和科学的评估方法,利用这一评估体系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类型,测评网络舆情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大小,以便下一步采取措施科学管理并有效防止网络舆情风险的扩大蔓延。参考张玉亮、戴媛等及刘方等关于网络舆情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至少包括问题事件性质、首发和转发媒体及其权重分布、网民结构及其反应、全媒体扩散状况等4个层面,涉及内容敏感识别、网民关注程度、态度倾向分析及传播扩散分布等4个方面。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则包括完善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监测搜集、舆情报告、风险分析评估、重大舆情专题分析会商、风险预警、舆情信息工作情况反馈、舆情信息需求通报、舆情数据库管理等制度体系。

  (二)网络舆情风险管理体系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是根据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结果,依靠社会、法律和科学,选择、优化、启动备选网络舆情引导、应对预案,采取一系列措施快速、精确地预防、跟踪、转移、减缓和化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包括引发网络舆情的问题事件处置和舆情风险管理,其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理念、制度建设、运行机制3个层面。网络舆情风险管理涉及内容多、范围广,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分为事前风险管理、事件风险管理和事后风险管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事前风险管理属于防御性风险管理,是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生产企业等舆情客体完善自身网络舆情管理水平、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方面存在的风险管理,包括决策者、信息发布者(新闻发言人)、科普工作者、舆情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以及网络舆情引导、管控机制和网络舆情治理协调联动机制等制度机制的完善。事件风险管理是引发网络舆情的问题事件风险管理,基本接近一般性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这方面的研究及经验比较多,在此不再赘述。事后风险管理是指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发生后,问题事件责任方与网民在网络上进行舆情博弈的风险管理,目的是促进网络舆情尽快回落消解,实现风险最小化。

  (三)网络舆情风险交流体系 网络舆情发生后,网民数量巨大,易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而意见领袖、网络推手等虽然数量少,却常常掌握议程设置权限和优势,左右舆情发展方向。舆情客体引导网络舆情的实质就是争取媒体、意见领袖和普通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交流是利用法律、科学及社会共治在舆情风险评估人员、风险管理人员、媒体、意见领袖、网民以及其他有关团体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就与舆情风险有关的信息和意见进行全媒体的交流及线上线下的互动互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交流的范围包括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生产者(生产企业)、产业协会(组织)、网民(消费者)、全媒体等分别就引发网络舆情的问题事件的性质、危害及谣言的科学真相,以及网络舆情风险的性质、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如评估指标的精准性、评估方法及模型的误差、舆情议题流变的不确定性)等进行有效的交流,与利益相关方达成有效的和解、共识。

  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已经纳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已经隶属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框架,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制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措施和化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前置程序、重要方法、行为准则和有效手段之一。但毕竟基于风险视角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下一步的研究和工作中,有几个问题应该重点注意。

  (一)明确网络舆情风险分析主体责任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及问题事件直接责任者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责任主体,应负责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工作的组织实施。要尽快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制度体系及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包括科研、管理、生产、媒体及舆情监测分析等在内的风险分析人才队伍,成立网络舆情风险分析专家团队;围绕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点及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常态化组织开展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等工作。

  (二)强化网络舆情风险分析协调联动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靠单打独斗。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及风险交流的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政府与生产企业、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行业协会、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的科学普及、教育培训等长效机制,共同努力引导促进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向客观公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利益的方向发展,规避或降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

  (三)注重网络舆情风险科学评估 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结论是后续舆情风险管理、风险交流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增强网络舆情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权威性,应该成立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并下设包括管理部门负责人、相关领域专家、资深媒体人、舆情分析专业人员等在内的风险评估专业小组,建立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机制,构建系统、简明、客观、可测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报告审查机制,科学评估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态势,为有效降低网络舆情风险提供科学、客观、及时、准确、有效的依据。

  (四)加强网络舆情风险预防控制 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包括预防和控制两个方面。舆情风险管理必须秉持大数据思维,善用大数据技术,立足全媒体舆情风险管理,创新并确立媒体融合、协同、可持续的基本管理理念,完善与新媒体环境传播形态匹配的网络舆情风险管理制度设计,构建兼顾各个环节的舆情风险管理机制;要重视风险评估结果的应用,真正使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评估成为提升管理及生产部门风险管控能力的手段;制定风险防范和处置预案,推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风险的管控从常规应急处置的被动状态向事前预警预防转变,主动出击、认真治理各种安全隐患,有效地预测、预警、预防和化解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

  (五)推进网络舆情科普交流 近年来我们持续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结果显示,社交媒体中有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事件网络舆情近一半的是谣言引起的。在有关谣言形成的网络舆情中,不少是网民及媒体人缺乏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消费的知识,也存在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相互攻讦的情况,不排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或一些利益集团故意散布谣言,刻意毁损我国食用农产品品牌形象,破坏民族产业做大做强。由此可见,网络舆情风险交流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具高度针对性的网络舆情科普交流。要积极构建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沟通联动机制,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科普交流的体制机制,加强网络舆情科普交流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网络舆情科普交流模式研究与应用,加大力度正面宣传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及成果成效,深入开展各类科学解读、科普宣传及教育培训活动,切实让公众知道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科学真相,培养和提高全社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科学认知及安全消费水平;构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命运共同体,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网络舆情风险。

  文章来源:李祥洲. 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的内涵和外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7(5):3-7.

  (作者系农业科学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