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涛: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刘涛:铁打的营盘 流水的兵

关于夯实我院创新发展基础的思考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世界农业科技中心和世界农业强国,需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创新体系,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潜力。“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作为大科学的一部分,农业科技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特别是我院科技发展受到外部环境影响,同时,内部运行机制也存在多种博弈。在新时期,我们要更加解放思想,以处理好“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关系为出发点,更加求真务实,做好学科部署,更加汇聚资源,做实科技平台,建立全球视野,着眼较长时间轴、较大坐标系,用好各类人才,重新认识农业科学领域的整体发展规律,落实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机制创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我院科技创新体系内部存在的博弈

  2013年下半年,我院启动实施了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以顶天立地为宗旨、机制创新为基础、稳定支持为特征、团队建设为核心、考核评估为抓手、人才引育为重点、重大产出为目标、引领撬动为要求,5年来,基本上实现了科技创新体系的再构建,创新定位更加明确,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创新产出大量涌现。与国际上大部分国立科研机构类似,我院科技创新体系涵盖软硬件两个方面内容,“硬件”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科技平台、工作项目等要素,“软件”方面包括目标架构、运行机制、文化环境等要素。在我院科技创新体系内部,工作成本、管理模式、发展侧重、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博弈,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各种博弈之间也会互相关联、相互影响。我们需要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适应社会发展新常态,以建立科技创新新生态为目标,对核心要素与彼此关系,进行再认识、再调整、再发展。

  1.研究选题存在机会成本与边际成本间博弈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国家重大需求发生新变化,国际农业科学研究持续推向深入,大到科研院所,小到科研团队、单个研究人员,往往面临我能做什么与我需要做什么的机会成本选择,同时是否继续投入成本把阶段性进展、苗头性研究继续向深处、广处推进,是否能够高效推进交叉研究,也受到边际成本、边际收益影响。在我院的科技创新实践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多个在个人科学研究工作中,面向国家和产业需求,转换研究方向且取得优异产出的例子,像育成多个北京鸭新品种(配套系),有效提升国产肉鸭品种市场占有率的侯水生研究员,前期从事的是动物营养学研究。在机会成本和边际成本中做出正确选择,除了依靠科研主体自身对于国家重大需求、国际科技前沿的敏感度、研判能力之外,是否能够夯实创新基础、提升创新效率、降低试错成本,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2.团队布设扁平化与平台重点支持间博弈

  截至目前,依据院学科体系设置,我院组建了331个研究团队,有效减少了原有的研究组数量,在部分研究所取消了原研究室的科研管理职能,达到了减少管理层级,提升管理效率的客观目标。我院建有国家级平台42个、部级平台322个,主要是结合国家和部门工作部署,面向农业产业需求和科技创新,在重点领域,进行设计布局,大部分在设施设备、基础建设等方面得到支持。当前,部分平台对于相关研究团队的学术咨询、技术指导、基础支撑、条件保障、开放共享等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设施设备的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平台与团队间协调工作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平台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释放。

  3.推动短期产出与夯实发展基础间博弈

  自2013年院青年英才计划实施以来,我院陆续出台了系列科研人才引育政策,以此为契机,各研究所、各学科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均获得大幅度提升。为解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问题,做出了典型示范,为强化我院创新团队建设、增加创新贡献,做出了有益探索。引进科研人才,可以立竿见影的增加单个团队的指标性创新产出,与之相比,支撑类等其他人员的引育,需要跳出大农业的框架,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孵育熟化,但是可能对于我院的多个团队、多个研究所甚至多个学科,在中长期,发挥支撑创新活动、增强发展潜力、夯实发展基础的作用。

  4.人员构成与流动性博弈

  世界各国国立科研机构的人员构成因各国国情不同,分类体系各有特点、不尽相同,但其人员大体可分为研究人员、支撑人员和管理人员等3类。近几年,德国马普学会、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研究人员规模相对稳定,约占人员队伍规模的35%-45%,技术支撑、科研辅助、后勤服务和管理人员约占40%-60%,支撑人员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马普学会近年来员工的流动率基本保持在11%以上,75%的人在马普学会的工作年限不会超过8年。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合同制员工的比例从2006年的25.3%上升到2008年的29.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团队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其合理的人员构成与流动性,将对保持我院创新体系的研究活力发挥重要的影响。

  二、农业科学的复合型学科属性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先进技术和手段的运用,是当代科学发展前沿的主要特征,孕育着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当前,信息、机械、材料、工程、能源、资源等一批新兴学科,顺应发展需求,侧重点突出,强势崛起;数学、物理、化学等传统基础学科,持续进行研究探索,不断产生新的理论发现。这些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对于“后发”的农业学科不断产生溢出效应和渗透效应,导致近10年来,合成生物学、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智慧农业等农业相关科学技术不断涌现。

  《“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指出“把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关键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面向农业农村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农业学科也必然具有“应用”学科属性。总体来说,“应用”学科属性是主导属性,代表了农业学科存在的意义和工作要求,决定了农业学科发展的宏观方向;“后发”学科属性是从属属性,代表了农业学科进步的方法和推动手段,决定了农业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院现阶段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创新主体日益增长的创新需求与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站在新时代,落实建院六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贺信提出的“三个面向”“两个一流”“整体跃升”工作要求,需要立足我院发展积累与自身禀赋,科学的认识农业学科“应用”“后发”的复合型学科属性,统筹考虑创新体系在工作成本、管理模式、发展侧重、人员构成等方面存在的博弈,科学谋划我院科技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处理好“铁打的营盘”与“流水的兵”的动态关系,通过学科布局、机构调整等宏观部署把方向,通过资源集聚、均衡配置等局部调整求突破,做好创新方向优化、创新体系结构调整、创新效能提升等系列工作。

  三、对于夯实我院科技创新基础的几点建议

  对我院而言,什么是“铁打的营盘”?从广义上讲,就是学科体系、各个研究所、各类科技平台以及支撑类、管理类等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支持服务的人员,甚至是机构定位、组织架构、运行机制、文化环境等创新体系的“软件”。什么是“流水的兵”?参考国际先进科研院所人力资源构成,从长历史轴距而言,那就是具体实施科技创新工作的科研人员。无论“铁打的营盘”还是“流水的兵”,其建设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下,“营盘”指导限定“兵”的研究方向,同时,对其从事的科研工作发挥支持保障作用。在同一个科技创新体系下,“营盘”是基础,是稳定的部分,“兵”是不断发展流动的部分。“营盘”需要面向外部环境、内部需求,做出方向调整,不断夯实工作基础,“兵”需要开展创新性工作,取得研究成果,服务产业发展。立足农业的学科属性,面向工作成本等多个博弈,“营盘”与“兵”的工作效能需要同步提升、协调发展。

  1.做好学科部署

  面向农业学科的“应用”属性,面向工作成本博弈,建议在我院学科体系设置上,加强在系统生物学、智慧农业等前沿、新兴、交叉、空白学科与循环农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相关学科的谋划,系统研判,超前部署,在院所两级法人协同治理机制下,做好全院整体研究力量布局的优化调整,同时,强化研究所内落实与引导,推进在相关方向建设科研团队。同时,长短兼顾,综合考虑机会成本,对新建的或者部分转换研究方向的研究所、工作团队,在研究底蕴积累与工作要点判断方面,强化信息支持,在研究工作启动与技术体系建立方面,强化开放平台支撑。统筹考虑边际成本与比较效益,在传统且符合发展趋势的方向,通过创新工程、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自主资金进行支持,通过各类科技创新基地做好支撑,鼓励研究所和创新团队开展持续性工作,锲而不舍,深入探索,抢占前沿,扩大领域优势。

  2.做实科技平台

  面向农业科学的“后发”属性,面向工作成本和管理模式博弈,贯彻落实2014年国发70号文对于推进大型设施设备开放共享的要求,发挥好大型设施设备作为物理、化学、信息、生物等“先发”学科对农业科学产生辐射影响,形成学科交叉的重要枢纽作用,以研究所为责任主体,落实开放、共享理念,统筹大型设施设备的建设购置、运行使用、维护更新,建设试验技术功能单元,组建公共实验室,有效提高科研效率、提升创新水平,降低时间成本与边际成本;按照但为我所用的原则,通过公共实验室与试验台站开放共享,有效“黏合”团队与平台,平衡扁平化管理与重点支持间关系,为所内外、院内外相关学科的室内与室外试验观测、科学研究、技术集成提供强力支撑。

  3.用好各类人才

  面向先进技术手段的应用,面向发展侧重和人员构成博弈,在较长的时间坐标,参考国际先进院所发展经验,一方面通过“因需设岗、因岗聘人”,做好研究类人员的使用与流动,另一方面强化支撑类人员的招聘、培养和支撑团队建设。特别是当前,室内试验与室外观测的设施设备越来越精密,信息通量呈现几何级数提升,设施仪器的运行维护、数据记录的读取分析等越来越需要专业人士完成,该类支撑人员应优先发展、重点引育。同时,与公共实验室、试验台站的建设运行结合,将试验类支撑人员特别是其中的高精尖人员,作为其中的主要固定人员,稳定下来,形成我院的“天工大匠”队伍,开展试验技术的方法学探索创新,在科技创新的供给侧,构建功能性、体系性的试验方案,形成高效率、高质量服务多学科、多个研究所科学研究的工作局面,为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支撑农业农村事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农业科学科技管理局科技平台处处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