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坤:创新视阈下科研单位开展影响力评价工作的相关思考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杨永坤:创新视阈下科研单位开展影响力评价工作的相关思考

【字体:

  影响力作为科研单位的生命线,是衡量科研单位地位和作用的标尺,直观体现出科研单位发展质量、行业影响、社会作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潜质,构成科研单位的价值所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家财政对科研单位项目投入数量和经费不断增加,科研单位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产出数量大幅增加,对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许多科研单位在从事科研活动中,往往重视科研过程、忽视结果影响,在影响政府决策、引导社会舆论、服务公众认知等方面影响力不足,社会认可度亟待提高,国际影响和传播声音方面仍需加强。为此,开展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研究,科学评估科研单位影响力水平,明确科技创新导向,对进一步提升科研单位知名度美誉度、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并发挥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开展影响力评价工作的价值审视

  (一)科研单位开展评价的现状审视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科技发展,许多国家都把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科技评价作为衡量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在科研单位中已广泛运用。从研究结果来看,目前多数科研单位关注的科技评价焦点是对科研单位开展综合评价。如韩国经济人文社会研究会(NRC)每年对包括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国土研究院等23个研究院,从科研水平和管理水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聚焦单位职责定位、研究能力和成果质量,评价指标侧重于项目质量管理、研究业绩优秀性等。中国科学院从1993年开始院所评价,先后经历了定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综合质量评估三个阶段。目前中科院科技评价建立了以综合质量评估为根本、以政策导向评估为重点、以基础数据测评为基础的综合质量评估体系,其知识创新工程研究所评价体系共包括24个基础指标,选取了如论文出版物以及影响因子、获奖成果、专利和软件着作权、项目数和经费、将帅人才等常用基础评价指标。农业科学从2013年对其下属34个研究所开始院所评价,构建了由7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98个统计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和信息评价系统,利用各研究所科研立项、科研产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科研条件等基础数据,对研究所的综合实力、年度发展速度和人均发展实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在明确导向、激励创新、衡量绩效、支撑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合审视,现有的科技评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和不足。一是从科学衡量科研单位地位和实力来看,许多科研单位通过探索和建立以成果导向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衡量科技创新质量和效益,体现了科研单位对学术界贡献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反映出被评价科研单位综合发展实力,引导单位注重科技创新过程,形成了竞争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二是从衡量科研单位社会作用来看,许多科技评价忽略了科研单位对国家、社会、行业等发展做出贡献的导向评价。这种单纯用SCI论文、发明专利、奖励、经费等数量指标来开展科技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出一个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和水平。三是从公众影响角度来看,现有许多科研单位的科技评价仍然重视科研过程、忽视结果影响,许多指标仍然有引导“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倾向,导致许多科研单位较少重视公众影响力,外部认可度和美誉度较低。

  (二)科学公正的影响力评价应成为科研单位发展的“指挥棒”

  1.促进资源优化。一方面,影响力评价问题实质是“对物质、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公平配置”。通过评价,被评价的科研单位都希望能够得到与自身贡献一致的回报,这种回报包括资源、名誉、社会承认、政府认可或社会责任等。因此,评价结果在短期内会影响相关单位的声誉及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对科研单位的影响力评价不仅是一种共识性的价值判断,还是科研单位发展的价值导向。通过合理评价,可在自主经费的分配、人员评优等方面,逐步改变按人头平均的大锅饭模式,推动资源向创新能力强的单位、科研团队和个人倾斜。这样既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又可以有效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2.规范单位发展。首先,科学的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质上为科研单位的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标准,为其组织建设、研究活动、结果评估及科研管理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影响力评价,可以较为准确号脉单位发展困局、探索科研单位规范和建设有效途径,实现对科研单位共同体的控制和管理。公开、透明、科学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规范科研单位群体的活动,创造公平、竞争、积极的科研单位活动环境。其次,评价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影响力评价让评价单位看到自身在科研单位体系中的位置、优劣,审视科研单位服务社会的效率、效力,提升自身学习和内部建设能力,增强科研单位研究的社会贡献率。最后,影响力评价活动的开展同样起着监督作用,是规范科研单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措施。通过影响力评价,引导单位提升在政府、社会公众和舆论层面的影响力,对其扩大知名度美誉度具有重要意义。

  3.便利决策认知。影响力评价首先发挥的是评价的判断功能,是人为的、以一种需要的尺度对科研单位的价值判断,判断的结果是产生科研单位活动要素、状态、趋势等各种信息的优劣排序,而决策功能的实现则建立在判断功能的基础上。宏观层面,科学的影响力评价是对参与评价的科研单位进行多方面信息的比较和排序,反映当前科研单位主体的发展状况、社会影响及差异,探索科研单位建设的有效途径。微观层面,影响力评价为政府和公众提供相关科研单位更详细、全面的信息,方便政府及社会公众进行决策咨询和认知。

  二、推进影响力评价工作需重点把握的几个问题

  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是主客观凝结的行为,评价结果的公正、科学,不仅与指标体系息息相关,还取决于评价方法是否完善、程序是否公正、规范是否标准等多方因素。推进影响力评价,需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一)明确评价基本方向

  开展影响力评价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扩大科研单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评价这个“指挥棒”规范单位提升外部影响力,进而推动资源合理配置。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以引领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作为抓手,以政府、公众、媒体舆论等作为评价主体,科学评价科研单位这个客体对国家、社会、行业等发展做出的贡献,准确反映出科研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和外部口碑。

  (二)把握科学评价原则

  一是以评促建。通过正确引导,推动科研单位努力建设成为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现代一流科研院所。二是正确导向。遵循科学研究单位发展的内在规律,综合反映各单位的社会影响。在梳理各类指标时,要避免“四唯”倾向,注重从科技投入维度、产出维度、社会公众影响维度等出发,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的质量、效率和贡献等指标。三是科学公正。选取指标既基于现有科研单位科技评价体系中的核心指标,又要立足单位实际,力求反映单位影响力的主要特征。四是易于操作。抓住少数关键性指标体系,不宜面面俱到,做到高效、简洁、易行、可操作。同时要打通科研、财务、人才等数据库接口,实现各类数据一次性填报,多类别全过程共享共用,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三)客观选取评价指标

  要结合科研单位实际,根据影响力评价目标和原则,需从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基层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等6个方面,科学选取评价指标,综合评价一个科研单位的影响力水平。从影响力角度看,选取学术影响力指标,从各个角度对科研单位的学术声誉、学科影响进行全面衡量,评价其核心影响力。选取决策影响力指标,把握科研单位在公共政策形成的不同阶段对决策过程的影响,评价其对政府部门影响和智囊作用。选取社会影响力指标,评价科研单位新闻传播价值和舆论认知,评价其在媒体传播方面的影响力。选取基层影响力评价指标,分析其在面向现代建设主战场中的作用,评价其基层影响和口碑。选取国际影响力指标,科学分析其国际话语权和地位。科研机构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其自身的科研条件、人才培养、开展研究的科研经费水平等与其影响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可考虑选取创新能力指标,评价其创新基础发展实力。

  (四)注重评价结果运用

  为了使影响力评价工作真正推动科研单位发展,推动评价工作取得实质效果,要注重加强评价结果的运用。加强“正负杠杆”影响,将影响力评价结果与科技评价结果、干部考核等相结合。一是评分结果与科技评价结果挂钩。将影响力评价结果作为开展科技评价、科学衡量科研单位实际竞争力和水平的有效补充。二是依据评价结果配置资源。推动项目经费、人才帽子等资源向创新能力强的单位、科研团队和个人倾斜。三是作为干部考核参考依据。年度影响力评价结果可作为单位党政负责人年度考核及职务调整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推进影响力评价工作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一)设计思路

  影响力评价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通过对科研单位影响力相关的论文、着作、调研报告进行大量的阅读与分析,综合各类影响力评价指标,同时结合我国科研单位实际情况,对科研单位的影响力进行科学评价。一是选取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指标。通过对现行相关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横向对比,借鉴其中的优点,并结合自身的独特性、区别于其他智库的功能等,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通过听取专家给与的意见反馈,初步选取出的影响力评价指标。二是构建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分析法构建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影响力评价得分由各个一级指标综合反映。指标体系中各类指标的权重和分值采用专家调研赋分确定。各项统计指标数据乘以该统计指标对应的计分标准,得出各项统计指标得分。三是实证研究。选取相关科研单位,对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验证所建立的科研单位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从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基层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创新能力等6个方面构建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由6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87个统计指标构成。

  1.学术影响力

  该影响力涉及科研单位学术学科水平,以研究所各类成果产出作为基础数据进行评价。核心评价指标包括:高被引论文、优势学科、奖励成果、认定成果与知识产权等。初步遴选4个二级指标,20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1.学术影响力

1.1高被引论文

ESI高被引用论文数

主导高倍引论文数

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

高被引论文篇均被引次数

1.2优势学科

进入ESI前1%学科数量

高被引论文所属学科数量

1.3奖励成果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发明、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

省部级特等奖/最高奖

省部级一//三等奖

1.4认定成果与知识产权

国、省审定(认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

家畜新品种(系),畜类遗传资源鉴定

家禽新品种(系),禽类遗传资源鉴定

新农药

一/二/三类新兽药

国家标准或国家标准物质

获中国专利金奖或优秀奖

发达国家发明专利

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安全证书

 

  2.决策影响力

  该影响力以科研单位通过政策建议、决策咨询活动、系列皮书决策咨询课题等形式,根据研究内容、研究类型,实施分类评价。核心评价指标包括:领导批示、政府项目、咨询活动、人才交流、信息报送。初步遴选5个二级指标,12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2.决策影响力

2.1领导批示

中央常委级批示

副国级批示

省部级批示

2.2政府项目

 

主持决策咨询各种课题

参与政府项目研究

2.3咨询活动

重要会议讲课或做报告

政府发展规划

委托的各类咨询报告

系列皮书

2.4人才交流

政府顾问

政府及行业决策部门等机构任职或兼职

2.5信息报送

各类简报专报等

 

  3.社会影响力

  该影响力从引导大众和服务社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媒体关注度、网络平台建设、公益性活动、社会性成果等。初步遴选5个二级指标,10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3.社会影响力

3.1媒体关注度

中央媒体及党报

地方媒体及党报

负面舆情

3.2 网络平台

院网

新媒体原文量、转发量及阅读量

3.4公益性活动

知名的专业性博物馆或展览馆等平台

大型展览或科普活动(开放日)

广播电视科普节目专家嘉宾

3.5 社会性成果

专着/译着/编着

巨着或大百科全书编辑人次

 

  4.基层影响力

  该影响力以研究所开展科技扶贫、科技推广等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评价指标包括:挂职锻炼人数、科技培训及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及推广、牵头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等。初步遴选4个二级指标,8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4.基层影响

4.1挂职锻炼人数

部委选派挂职

单位选派挂职

4.2科技培训及技术服务

科技培训

科技咨询服务

4.3成果转让及推广

知识产权转让数

部委主推技术

新品种推广应用

4.4现代建设主战场

牵头乡村振兴示范县建设

 

  5.国际影响力

  该影响力以科研单位开展国际合作情况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经费、国际学术活动、国际人才交流、国际合作平台。初步遴选5个二级指标,15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5.国际影响

5.1 国际合作

海外挂牌(联合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签署销售或代理协议或参与海外投资建厂

参与对外援助、资源开发与合作或主持境外政府或企业规划

形成宣言和科技合作协议

5.2国际合作经费

国际合作项目与经费

当年留所国际合作经费总额(含当年新增)

5.3国际学术活动

主办及承办国际会议

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主题或大会报告

落实国家、部委、我院与国外签署的合作协议与行动计划

组织、牵头或一般性参与全球大科学计划或当年以成员单位加入全球性或地区行研究组织

国际培训

5.4国际人才交流

引进外国专家

派出高级专家

5.5国际合作平台

国内国际合作平台

海外国际合作平台

 

  6.创新能力

  该影响力以科研单位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具有的基础发展实力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核心评价指标包括:创新人才、高水平平台、经费水平、协同创新能力等。初步遴选4个二级指标,15个统计指标。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

6. 创新能力

6.1创新人才

主导科学家

知名学术期刊担任主编副主编等

国家基金委学部等机构任职及兼职

国际机构任职或兼职

国内一级学会、期刊或理事会学术兼职

顶端/领军/青年人才

高质量博士后

6.2高水平平台

国家级平台及运行管理

省部级平台及运行管理

院级平台

试验基地及运行管理

新增入网50万元及以上科研仪器

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收入

国家投资

其他投资

6.3经费水平

国家科技计划重大项目

国家科技计划其他项目(课题)

国家科技计划经费

6.4协同创新能力

牵头或承担创新联盟重点任务

牵头或参与协同创新任务

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

牵头数据中心和总中心任务

 

  (三)保障措施

  1.建立评价基础数据库系统。打破数据孤岛,打通单位内科研管理系统、人才评价系统、成果转化系统、国际合作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实现数据共享,使影响力评价中涉及到的评级信息数据一次性填报,最大限度地降低科研人员重复填报的负担。

  2.完善第三方评价机制。影响力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工作,涉及指标广泛,为求公正、公平、公开原则,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价,组织专业人员,在研究基础上,建立更加符合科研特点和科技创新评价规律的指标体系。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聘人,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推进。

  3.健全导向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影响力评价的导向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和工作推进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信息公开机制、成果运用机制,引导科研单位极大重视影响力评价工作力度,激励逐步提升外部影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