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鸿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应必须重视3项基础建设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黄鸿翔: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应必须重视3项基础建设

【字体: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将于2011年3月3日下午15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此次政协会议会期十天,其重要任务是为制定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本网将陆续刊登我院全国政协委员关于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的提案,供广大干部职工参阅。

    我国建立在小农经济与分散经营基础上的农业,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农民收入低下,城乡差距扩大,已成为阻碍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成为了当务之急。但是在各地建设的现代农业的样板中,通常只注意了高新技术的展示,如组织培养、无土栽培等,忽略了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所以难以推动广大农村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搞好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必须重视以下3项基础建设。

    第一、加快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奠定现代农业的经营基础

    人多地少的现实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大农户、大规模经营的道路。到2030年我国农村的户均经营土地也只能达到1公顷左右,与美国的户均193公顷无法比拟。因此,只能采取农民联合起来进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式,这是在小农户的条件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手段。通过联合,实施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适应市场对农产品商品率及质量标准的要求。

    但仅仅着眼于初级农业生产而组建松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是不够的。在经营规模小的情况下,农民依靠生产初级农产品不可能有较高收入,只有在得到农产品初级生产利润的同时,还能得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农民才有可能富裕起来。但是发展二、三产业对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要求较高,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进入这个领域创业,只有联合起来,利用集体的力量才有可能发展二、三产业,从而使大多数农民走向富裕道路。

    我国许多地方通过扶持龙头企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区域GDP的增长,但利润主要归于来自城市的企业家,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够大。所以,国家应该致力于使农民联合起来,成为企业的主人。同时,也只有当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二三产业得到发展,广大的小城镇才能得到产业支持而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与城市化进程。

    组建结构紧密、功能涉及一二三产业、综合性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基础建设。

    第二、加大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的力度,夯实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我国耕地不仅人均数量少,质量也较低。耕地质量低首先造成了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低而不稳,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保证。同时还提高了农产品成本,降低了农业经济效益。低质量耕地要收获较多的农产品,就必须进行高量的物质与劳力投入,这也就是我国以占世界8%的耕地施用了占世界33%的化肥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很低但农产品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耕地质量低还消减了科技进步的应有作用,培育的高产品种与许多新技术在大面积低肥力耕地上下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增产潜力。此外,耕地质量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环境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我国已经有30多年没有大规模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局部地区进行的若干工程,也由于体制所限而只实施了一些单项措施。因此我国的高产田面积多年来没有大的增加,现在还在吃当年“农业学大寨”的老本。当前,急需国家加大投入,开展包括提高土壤肥力、排除障碍因素、增强抗灾能力、改善环境条件四个方面的、综合性的农田基本建设,把多数耕地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夯实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第三、加强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现代农业的保障系统

    由于经营规模小,加上近年农村劳动力的大幅度减少,农户难以配备全套的农业机械与各种生产设施,难以独力完成全部农业生产过程,特别是由于现代农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对生产技术及装备的要求也更高,不可能像传统农业那样由小规模的农户自行解决,必须有良好的农业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包括农机服务体系、科技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资供应体系、产品流通体系等多方面的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这些服务系统虽都有一定的框架与雏形,但都很不完善,远远不能适应需求,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建设。

农业科学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员 黄鸿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