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富:粮食“七连增”后不能盲目乐观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秦富:粮食“七连增”后不能盲目乐观

【字体:

    2004年以来,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国粮食创造了“七连增”的奇迹。面对粮食生产的喜人形势,农业科学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研究员在第三届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上分析了制约粮食生产的内外部因素,指出确保粮食安全任务依旧艰巨,要高度警惕并避免粮食持续增产后可能出现的周期性徘徊。

    秦富研究员表示,我国粮食已经连续7年增产,但明显具有恢复性、脆弱性、替代性特征。“七连增”后出现长时期徘徊减产的可能性在增大。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避免盲目乐观,继续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各种投入和支持。

    他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和新制约。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深刻变化时期,影响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期积累因素尚未消除,而新的因素不断叠加,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

    一是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约束加大。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扩张,对土地和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我国耕地资源逐年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紧缺。从长远看,耕地、淡水资源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需求增加的趋势同样不可逆转,因而耕地和淡水等资源约束已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瓶颈。

    二是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劳动力呈现结构性紧缺。新生代青年农民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劳动力以中老年人为主,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弱,先进科技及农机推广受到限制,严重影响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制约粮食科技水平提升和单产持续提高。

    三是比较效益偏低。近年来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全社会工资水平上涨的趋势难以改变,而粮食价格提高又受诸多因素制约,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的问题日益凸显。由于种粮效益低、收入少,给城乡协调发展和粮食产销区协调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导致种粮农民收入和粮食主产区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地方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造成一些地方出现农业兼业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耕地用途非农化的苗头性问题。

    四是外部因素冲击增强。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增多、耦合性增强,除基本供求关系变化外,调控政策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社会游资炒作、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偶发、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等,都对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产生较大影响,增加了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难度。此外,一些跨国农业公司正在我国实施战略布局,外资控盘风险开始显露,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了隐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