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卫:试论农业科技出版工作如何服务农业科技创新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黄卫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2-08-23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既给广大农业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也给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切实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工作中去,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做好农业科技出版工作,第一要素就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出版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多元化。随着出版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版方针选择相关专业的编辑及经营管理人才,合理的专业结构是优化选题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出版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编辑和发行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就农业科技出版编辑队伍来说,要打造专业精通、知识广博、擅长策划、懂得沟通、市场感觉敏锐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就发行队伍来说,尤其需要熟悉专业图书产品,擅长市场营销策划的高端人才。这两支队伍互相支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编辑人员为发行人员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发行人员为编辑人员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两者还经常会实现角色的互换。只有这两支队伍紧密合作,才能最高效率地做好图书出版工作。
对现有人员而言,还存在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科技编辑应该专而博,除应拥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从目前的情况看,编辑的知识结构还需在如下几点加以改进:一是学习图书经营管理知识。这是出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编辑除了要熟悉传统的编辑、发稿业务外,还应该了解图书印制、成本核算、市场开拓等业务;二是应该注意进行知识更新,尽可能多地了解前沿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如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三是掌握一定的版权贸易和商务谈判知识,这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开放、发展中的出版事业的需要;四是要学会最新的编辑手段,熟悉跨媒体出版技术。要鼓励编辑人才到大学、研究机构、国外先进出版机构去学习、深造,尽量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提供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在科技图书编辑中,农业类图书编辑工作花费精力非常大,因为和其他图书相比,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特点明显:一是地域性强,图书开发成本高。同样一本适合北方的水稻种植类图书,放到南方就不一定适用,这是因为农作物种植技术要随不同地域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内容更新周期长,重版率低,边际效益较低。和工业技术相比,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周期要长得多。所以农业科技图书的内容稳定性强,读者一次购买就可能要用好多年,不可能像计算机等工业类图书迅速地更新换代。三是农业科技图书的作者,大多为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尽管技术娴熟,但文字表达能力欠佳,需多次修改才能发稿,增大了编辑的工作量。四是农业科技图书的农民读者要求通俗易懂,在语言编写上要下大功夫。
虽然农业科技图书的读者群体很大,但是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还远远赶不上城市,农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等,这些国情决定了读者购买力弱,农业科技图书利润微薄。购买力弱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买不起。我国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他们买不起太多太贵的图书。二是不愿买。我们曾经做过调研,如果让农民在3元一包的香烟和3元一本的图书中作出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香烟;有的老农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种水稻都种了几千年了,技术没什么新鲜的,这样的书不用看了;我们在送书下乡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出版社的展台刚布置好后,农民以为是卖书都敬而远之,当主办方宣布为免费赠送后,图书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农民知道图书有用,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看书和用书,更下不了决心去买更多的书,当我们的农民读者来到书店买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测他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怀了多大的致富憧憬!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不仅要为他人作嫁衣,而且更需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如果对农民兄弟缺乏感情,肯定编不好农业科技图书,所以出版社在文化建设上更需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坚守农业科技出版阵地的信心和决心。
三、不断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一般而言,农业科技图书的读者对象分为以下几类:(1)农业行政管理人员;(2)农业科学研究人员;(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农业教学人员;(5)农业生产人员;(6)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人们对图书需求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主要分为宏观决策、农村科教、良种开发、特色农业、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和劳务信息等。不同的读者对象,其对图书信息需求的类型也有差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范围广,较重视综合性、分析性的宏观战略信息;农业科研人员主要需求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并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信息;农技推广人员的信息需求已由单纯的实用技术、新品种等科技信息延伸到农业物资、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及加工等领域;农业教学人员对教材的需求旺盛;广大农业生产人员则较为重视种养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的供求信息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重视用工信息。
正基于此,我们在选题策划时,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出版的图书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要引导读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图书选题策划和编写模式,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开发出合适的图书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读者的行为,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比如说,农民读者可以分为一般农民、种养殖大户和进城务工者等几类。对这些读者,我们要分别深入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对一般农民来说,需求更多的是日常的种养技术,比如田间管理,植物保护,家禽家畜疾病防治等技术;对种养殖大户来说,需求更多的是特种特养技术,比如经济作物和动物的种养技术等;对进城务工农民来说,需求更多的是跟城市工作有关的技术,比如建筑业、汽车修理业、饮食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已经跨出了农业的范畴。图书的内容要切合实际,通俗易懂;图书的编排要图文并茂,简单直观。
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我们更多地需要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弄清楚哪些成果是最可能转化成功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是最重实际的,有用的东西他们很快会采纳。在一项农村实用新技术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时,相当多的农民处于观望的态度,很多人要看别人的使用效果好才敢用,大都希望专家来给他们开展培训。由于科研单位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很多先进技术推广的研发者、主导者和倡导者,所以我们的出版工作需要和他们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敏锐的嗅觉来探知当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最适合推广的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引导农民的需求,培训农民的技能,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四、不断缩短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卖书难”和“买书难”这对矛盾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在农业科技图书领域表现更加突出。如何缩短图书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消除“最后一公里”现象,需要我们在图书营销渠道上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出版发行的主渠道是新华书店,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的变化,新华书店的经营规模在逐渐减少,现在城里人进书店的越来越少,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农民就更难进书店了,这一渠道的影响力已大大减弱。
二渠道即新华书店以外的以私人批发零售商为主的图书销售渠道,相比主渠道,二渠道的销售更加灵活,销售量更大,但是其缺点是自律性较差,经常打折扣战,竞争无序,尤其对农业图书发行来说,依靠二渠道经常会造成高定价低折扣,对出版社和读者两伤,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第三渠道已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渠道的特点是以直销为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针对性强、效率高、回款快、风险小。这一渠道包括政府主导的“农家书屋工程”、“阳光工程”等大型工程、行业展会营销、农村基层直销等方式,这也是和农业科技图书的特点相吻合的。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针对性强,如“农家书屋”直接到村;在行业展会上,参展的都是专业人士,在展会上的销售对象很明确,很多专业图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销售出去的;农村基层直销让图书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使农民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正因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而且大多是被动地获得的,所以开展专业营销是当今农业科技图书发行的必然趋势。出版社应该充分利用第三渠道的力量,快速推进图书的发行工作,让农业科技图书尽可能直接准确地到达读者手中,真正实现供需的无缝对接。
五、不断开拓出版传播新模式
整个出版物市场总格局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突飞猛进为出版生产进入跨媒体出版阶段做好了准备,我国出版业现在已向基于网络的跨媒体出版的目标迈进。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出版技术正在出版业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科技传播模式。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将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在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大有用武之地。
何谓数字出版?简单点来说,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数字内容的出版和发行,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出版所有环节。数字出版的载体形态包括电子书(Ebook)、按需印刷、网络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形态,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载体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仍然是数字化的资源,数字出版实现的是横跨平面媒体(书、报、刊)、磁光介质媒体(盒带、CD-ROM、VCD、DVD等)、网络媒体(Website)、甚至移动媒体(Mobile)的多媒体、多渠道平台的跨媒体传播。
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模式,数字出版具有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新更加快捷、使用更加高效等特点。数字出版与农业科技传播的结合正逐步引起出版界重视,很多出版社和技术服务商正在紧密合作,通过对数字出版技术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海量的资源和技术,构建强大的内容服务平台和完善的传播终端网络,不断满足广大读者对现代农业知识的迫切需求。
总而言之,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在其中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贡献出自己的才智,用两句话12个字来说,即是:传递知识力量,提升人生价值。通过出版工作,让知识力量在作者和读者间相互传递,让作者的和读者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出版工作者通过自身默默的劳动,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一、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做好农业科技出版工作,第一要素就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出版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决定了其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多元化。随着出版社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必须根据自己的出版方针选择相关专业的编辑及经营管理人才,合理的专业结构是优化选题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前提和基础。
出版人才工作的核心是编辑和发行两支人才队伍建设。就农业科技出版编辑队伍来说,要打造专业精通、知识广博、擅长策划、懂得沟通、市场感觉敏锐的复合型编辑人才。就发行队伍来说,尤其需要熟悉专业图书产品,擅长市场营销策划的高端人才。这两支队伍互相支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编辑人员为发行人员提供详细的产品信息,发行人员为编辑人员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两者还经常会实现角色的互换。只有这两支队伍紧密合作,才能最高效率地做好图书出版工作。
对现有人员而言,还存在一个优化知识结构的问题。科技编辑应该专而博,除应拥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宽的知识面。从目前的情况看,编辑的知识结构还需在如下几点加以改进:一是学习图书经营管理知识。这是出版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编辑除了要熟悉传统的编辑、发稿业务外,还应该了解图书印制、成本核算、市场开拓等业务;二是应该注意进行知识更新,尽可能多地了解前沿学科的研究、发展动态,如本专业最新的科研成果、知识经济的发展状况等;三是掌握一定的版权贸易和商务谈判知识,这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也是开放、发展中的出版事业的需要;四是要学会最新的编辑手段,熟悉跨媒体出版技术。要鼓励编辑人才到大学、研究机构、国外先进出版机构去学习、深造,尽量适应出版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不断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农业人口众多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关键,向农民传播科技知识,提供科技信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是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也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在科技图书编辑中,农业类图书编辑工作花费精力非常大,因为和其他图书相比,农业科技图书出版特点明显:一是地域性强,图书开发成本高。同样一本适合北方的水稻种植类图书,放到南方就不一定适用,这是因为农作物种植技术要随不同地域气候的变化而变化。二是内容更新周期长,重版率低,边际效益较低。和工业技术相比,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周期要长得多。所以农业科技图书的内容稳定性强,读者一次购买就可能要用好多年,不可能像计算机等工业类图书迅速地更新换代。三是农业科技图书的作者,大多为实践经验丰富的农民技术员,尽管技术娴熟,但文字表达能力欠佳,需多次修改才能发稿,增大了编辑的工作量。四是农业科技图书的农民读者要求通俗易懂,在语言编写上要下大功夫。
虽然农业科技图书的读者群体很大,但是农村发展很不平衡,农村基础设施还远远赶不上城市,农民青壮年大部分外出务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等,这些国情决定了读者购买力弱,农业科技图书利润微薄。购买力弱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买不起。我国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他们买不起太多太贵的图书。二是不愿买。我们曾经做过调研,如果让农民在3元一包的香烟和3元一本的图书中作出选择,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购买香烟;有的老农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种水稻都种了几千年了,技术没什么新鲜的,这样的书不用看了;我们在送书下乡的过程中也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出版社的展台刚布置好后,农民以为是卖书都敬而远之,当主办方宣布为免费赠送后,图书很快就被一抢而空。这些事实告诉我们:农民知道图书有用,但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看书和用书,更下不了决心去买更多的书,当我们的农民读者来到书店买书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测他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怀了多大的致富憧憬!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不仅要为他人作嫁衣,而且更需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如果对农民兄弟缺乏感情,肯定编不好农业科技图书,所以出版社在文化建设上更需要不断培养员工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坚守农业科技出版阵地的信心和决心。
三、不断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一般而言,农业科技图书的读者对象分为以下几类:(1)农业行政管理人员;(2)农业科学研究人员;(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农业教学人员;(5)农业生产人员;(6)农村剩余劳动力。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人们对图书需求类型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主要分为宏观决策、农村科教、良种开发、特色农业、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和劳务信息等。不同的读者对象,其对图书信息需求的类型也有差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信息需求范围广,较重视综合性、分析性的宏观战略信息;农业科研人员主要需求具有系统性、阶段性,并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专业信息;农技推广人员的信息需求已由单纯的实用技术、新品种等科技信息延伸到农业物资、农村金融、农产品流通及加工等领域;农业教学人员对教材的需求旺盛;广大农业生产人员则较为重视种养技术、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的供求信息等;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重视用工信息。
正基于此,我们在选题策划时,既要以“市场”为导向,又要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出版的图书既要满足读者的需求,又要引导读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图书选题策划和编写模式,针对不同的读者对象开发出合适的图书产品。
以“市场”为导向,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读者的行为,了解他们在做什么,想做什么。比如说,农民读者可以分为一般农民、种养殖大户和进城务工者等几类。对这些读者,我们要分别深入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对一般农民来说,需求更多的是日常的种养技术,比如田间管理,植物保护,家禽家畜疾病防治等技术;对种养殖大户来说,需求更多的是特种特养技术,比如经济作物和动物的种养技术等;对进城务工农民来说,需求更多的是跟城市工作有关的技术,比如建筑业、汽车修理业、饮食业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这已经跨出了农业的范畴。图书的内容要切合实际,通俗易懂;图书的编排要图文并茂,简单直观。
以“科研成果”为导向,我们更多地需要了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最新进展,弄清楚哪些成果是最可能转化成功的。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是最重实际的,有用的东西他们很快会采纳。在一项农村实用新技术进入推广使用阶段时,相当多的农民处于观望的态度,很多人要看别人的使用效果好才敢用,大都希望专家来给他们开展培训。由于科研单位和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很多先进技术推广的研发者、主导者和倡导者,所以我们的出版工作需要和他们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培养敏锐的嗅觉来探知当今最前沿的、最先进的、最适合推广的农业实用技术,充分发挥出版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来引导农民的需求,培训农民的技能,帮助农民发家致富。
四、不断缩短图书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卖书难”和“买书难”这对矛盾一直是困扰出版界的一个难题,在农业科技图书领域表现更加突出。如何缩短图书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消除“最后一公里”现象,需要我们在图书营销渠道上另辟蹊径。
一般来说,出版发行的主渠道是新华书店,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市场的变化,新华书店的经营规模在逐渐减少,现在城里人进书店的越来越少,实体书店纷纷倒闭,农民就更难进书店了,这一渠道的影响力已大大减弱。
二渠道即新华书店以外的以私人批发零售商为主的图书销售渠道,相比主渠道,二渠道的销售更加灵活,销售量更大,但是其缺点是自律性较差,经常打折扣战,竞争无序,尤其对农业图书发行来说,依靠二渠道经常会造成高定价低折扣,对出版社和读者两伤,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第三渠道已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渠道的特点是以直销为主,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针对性强、效率高、回款快、风险小。这一渠道包括政府主导的“农家书屋工程”、“阳光工程”等大型工程、行业展会营销、农村基层直销等方式,这也是和农业科技图书的特点相吻合的。政府主导的大型工程针对性强,如“农家书屋”直接到村;在行业展会上,参展的都是专业人士,在展会上的销售对象很明确,很多专业图书就是通过这种方式销售出去的;农村基层直销让图书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使农民感受到阅读的好处。正因为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单一,而且大多是被动地获得的,所以开展专业营销是当今农业科技图书发行的必然趋势。出版社应该充分利用第三渠道的力量,快速推进图书的发行工作,让农业科技图书尽可能直接准确地到达读者手中,真正实现供需的无缝对接。
五、不断开拓出版传播新模式
整个出版物市场总格局随着时代的进步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突飞猛进为出版生产进入跨媒体出版阶段做好了准备,我国出版业现在已向基于网络的跨媒体出版的目标迈进。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出版技术正在出版业掀起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催生了多种新的科技传播模式。数字出版技术的应用将加速农业科技传播,在服务农业科技创新中大有用武之地。
何谓数字出版?简单点来说,是符合法律法规的数字内容的出版和发行,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出版所有环节。数字出版的载体形态包括电子书(Ebook)、按需印刷、网络学习平台、工具书在线、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形态,将来还会出现更多的载体形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根本仍然是数字化的资源,数字出版实现的是横跨平面媒体(书、报、刊)、磁光介质媒体(盒带、CD-ROM、VCD、DVD等)、网络媒体(Website)、甚至移动媒体(Mobile)的多媒体、多渠道平台的跨媒体传播。
相对于传统的传播模式,数字出版具有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更新更加快捷、使用更加高效等特点。数字出版与农业科技传播的结合正逐步引起出版界重视,很多出版社和技术服务商正在紧密合作,通过对数字出版技术的特点进行深入挖掘,整合海量的资源和技术,构建强大的内容服务平台和完善的传播终端网络,不断满足广大读者对现代农业知识的迫切需求。
总而言之,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农业科技出版工作者在其中要发挥出自己的特长,贡献出自己的才智,用两句话12个字来说,即是:传递知识力量,提升人生价值。通过出版工作,让知识力量在作者和读者间相互传递,让作者的和读者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同时,我们出版工作者通过自身默默的劳动,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总编 黄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