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生:“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研读_农业科学
English
中国农科院微信公众号
农科专家在线微信公众号
MENU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王文生:“中央1号文件”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研读

【字体:
    透彻理解近年来的“中央1号文件”,对于把握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做好实际工作十分重要。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第9个强农惠农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笔者参考相关文件起草人对文件中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解读,结合自己对农业信息科研与推广应用的感悟,尝试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角度领会“中央1号文件”,重点思考今年“中央1号文件”中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新变化,以期抛砖引玉。

    一、历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阐述

    从2004年到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已经连续9年围绕“三农”问题颁布“中央1号文件”。这些文件出台的背景各不相同,从扩大内需到解决就业,从产业结构调整到拉动经济增长,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到加强农业发展基础,每年的信息化政策都围绕中心工作,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日益全面。回顾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9个“中央1号文件”,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日益重视和强调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200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从2004年起,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等服务”、“有关部门要密切跟踪监测和及时通报国内外市场供需、政策法规和疫病疫情、检验检疫标准等动态,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服务。”该文件从“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方面提出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信息服务。
    2005年“中央1号文件”第5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发展环境”中的第 14条“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中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这是中央首次在1号文件中提出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问题。
    2006年“中央1号文件”对农村信息化做了比较集中的阐述。该文件第4部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中的第 16条“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重点抓好‘金农’工程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2007年“中央1号文件”第3部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中用一整条,从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强调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从字数和涉及的内容方面看,这是历年来对农村信息化表述最为丰富的“中央1号文件”。
    2008年“中央1号文件”在第4部分“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中专门用1条阐述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强调要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建设,积极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至2008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即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
    2009年“中央1号文件”通篇只提了“发展农村信息化”这一句,但该文件中强调的农民工问题、农村金融改革问题等,都必须依赖信息化支撑。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市场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推进农村信息化,积极支持农村电信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这是对农村信息化建设最直接、具体的表述。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主旨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提出,“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
    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尤其强调农业农村信息化,全文直接出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键词“信息”达16次之多,直接阐述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达10处。该文件是以上9个“中央1号文件”中关注和强调农业农村信息化最多的一个文件。

    二、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的新变化

    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全文共6 大部分23条,约10500字。文件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市场流通这“三大支撑”的政策导向。其中,第1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第2、3、4部分,集中阐述农业科技支撑,第5部分,强调基础设施支撑,第6部分,强调市场流通支撑。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今年和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都会产生深远影响,该文件中对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直接表述,其作用和影响无疑更巨大。文件中以“信息”、“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直接表述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有8条、10处。较之以往,今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有一些新特点: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从局部推进过渡到全局指导,面向农业生产实际应用,进一步强调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体系建设,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农业生产、强调信息化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
    ——政策从局部推进过渡到全面指导
    2012年以前的几个“中央1号文件”在强调农业农村信息化时,常常是从农业农村的某些领域提出信息化推进的引导政策。2004年提出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2005年从加快农产品流通和检验检测设施建设的角度强调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2008年的3个“中央1号文件”对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关注日益增强,政策面也逐渐拓展,2009年只提了“发展农村信息化”这一句,2010年强调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健全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2011年强调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政策面已经由过去的局部领域引导过渡到全面推进。该文件提出了“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既强调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包括:农业资源与环境信息化、农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农业生产与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与服务信息化等,又突出当前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重点——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而且把生产经营信息化与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并列,作为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的组成部分。
    ——强调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体系建设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明显改善,中组部开展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村村通电话工程"、广电总局开展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商务部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文化部开展了"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科技部目前正在选择一些省市进行"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项目,这些工程和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此,2012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整合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等网络资源,搭建三网融合的信息服务快速通道。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重点加强面向基层的涉农信息服务站点和信息示范村建设。”就是要把已经建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利用起来,结合各种新技术新模式,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从农业农村信息化实践看,近年来,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信部启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使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落脚点开始从基础建设为主过渡到资源整合。从科技部、农业部等相继颁布的相关政策看,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正在以省级统一管理的网络、软硬件设施、应用系统为基础,集成省级及省级以下政府的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省级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
    ——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技推广和服务农业生产
    连续9年的“中央1号文件”,越来越强调农业农村信息化进村入户,在田间地头的具体应用。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3.5%,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要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1公里”的问题,而用信息化创新农技推广方式方法是有效途径。农业科技成果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快速进村入户,农技推广人员把科技成果直接推广到田间地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目前,农村信息化已经进入全面应用的新阶段,随着广大农村不断开通高速宽带网络,家家户户用上了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三农”对信息应用的需求有了条件保障。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46亿,比2011年底增加1464万,占整体网民比例为27.1%,相比2011年底略有回升。同时,在2012年刚开始上网的新网民中,农村网民比例达到51.8%,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高达60.4%。农村网民无疑具有更强的增长潜力。这些表明,用信息化创新农技推广,恰逢其时。
    “中央1号文件”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也清晰地回应了这种变化,强调推广应用,以及信息员等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201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特别强调“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该文件还强调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在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中的应用。
    ——强调信息化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
    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的规模日益扩大,规模效应已开始在应用推广中显现出来,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质量的问题开始出现并得到重视。“中央1号文件”不仅强调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质量,而且政策关注点还扩展到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在提高农业农村信息服务质量方面,201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产品展销活动,培育具有全国性和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会品牌”。“抓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信息影响产业发展、损害农民利益”。在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方面,该文件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探索建立生产与消费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生产者与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和企业食堂等直接对接,支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市社区增加直供直销网点,形成稳定的农产品供求关系。扶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发展联通城乡市场的双向流通网络。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为了贯彻历年“中央1号文件”,农业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已经提出围绕重点农产品,扶植建立一批跨区域、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商贸中心、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强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等的合作,充分利用3G、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覆盖部、省、地市、县的四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呼叫中心信息系统、短彩信服务系统、手机报、双向视频系统等信息服务支持系统,为广大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用户,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服务。一些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除了鼓励依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还责成各地涉农部门积极构建包含电子商务功能在内的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系统,帮助农民在休闲农业、农超对接等领域大展拳脚。让农民赚得"真金白银"的电子商务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切入点之一,一手拿锄头、一手握鼠标的现代农民们凭借电子商务将打破城乡数字鸿沟。
    ——强调农业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
    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政策着重点也开始从基础设施、资源整合、服务应用、扩展到农业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近年“中央1号文件”均对此做出了明确的论述。2005年、2007年、2012年的“中央1号文件”直接提到“信息技术”。其中,2005年指出,“加强国家基地的创新能力建设,搞好农业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仅强调国家基地加强信息技术研发。200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用信息技术装备农业,对于加速改造传统农业具有重要意义。”是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而非研发。2012年“中央1号文件”在“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直接提到“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而且将之作为“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的抓手。
    一方面,我国农业信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储备不足;农业信息科技与农业生产脱节,农科教、产学研合作不紧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薄弱,缺乏强有力的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支撑;农业信息技术研发投资不足,政府财政及社会资本的多元投入不足;企业在农业信息科技创新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当今很多国家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精准农业技术研发,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已经成为当今很多国家推进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的重要途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现代化的巨大贡献、科技进步规律,以及我国农业特点,可以预见,以201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为标志,今后我国促进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的政策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

    三、贯彻“中央1号文件” 加速农业农村信息化的“五个推进”

    今后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以开发应用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提升信息服务能力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农业科研创新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农业生产流通信息化、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优化配置信息资源,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迎接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浪潮,做好我国农业信息技术自主创新“顶天立地”的事业。一方面,“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信息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推进数字农业、精准农业,以及农业科研和推广信息化的原始创新,强化我国农业信息学科优势和特色,力争在世界农业信息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形成具有世界影响的农业信息学科中心。另一方面,“立地”,就是要面向产业需求,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着力突破农业信息领域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实现农业信息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突出产业引导,大力引进一大批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结合我国农业农村具体特点和现实需求,消化、吸收、再创新,培育一批农业信息技术和服务的重大实用性成果;创新农业信息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扩大成果在农业农村的应用面和效益面。
    ——大力推进农业科研创新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农业科研活动和科研环境的信息化。一方面,着力加强农业科研信息化建设,以互联网为信息和知识载体,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便捷的信息检索与咨询等服务、专业知识更新服务、知识挖掘和知识管理服务、跨时空的学科间协作服务,改善农业科研人员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科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促进科技工作者农业科技知识积累,以及个体和群体农业专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着力加强科研协同创新水平,借鉴农业科学院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有益探索,以网络传输为媒介,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实现远距离、大范围信息传输和交流,加强农业科学等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间的纵向联系,中央、地方各科研机构间及科研人员之间的横向联系,极大地改变不同地区的科研机构和人员间交流不足的局面,促进跨学科、大规模的科研合作,以及突破时间、空间、物理障碍的资源共享与协作,为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大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利用物联网、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传输和处理上的移动、实时、定位和双向互动等优势,为“专家+技术员+农民”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信息技术和解决方案,极大提升基层农技人员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借鉴农业科学院所信息化项目与基层农技推广信息化项目整合的经验,必须注重在推进农业科研管理、资源整合和科技协作的信息化时,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之间的互联互通,形成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有机衔接的“上下游”系统,有效解决农业科研单纯面向研究,脱离推广应用实际需求,推广无法及时了解和转化最新科研成果的“两层皮”问题,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必须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各自的优势,以农业劳动者需求为导向,进行农技推广和教育培训,提高农业劳动者对科学成果的吸收能力,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推广效率。
    ——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信息化。在农业生产领域,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形成,构建粮食安全预警体系、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体系,以及农业其它门类的预测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水平及信息服务能力。在农业流通领域,以信息化提高农产品流通设施准备水平,加速农产品和农资交易场所、电子结算、信息处理、检验检测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开展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以信息化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建立全国性、区域性农产品信息共享平台,加强农业统计调查和预测分析,提高对农业生产大县的统计调查能力,推行重大信息及时披露和权威发布制度。
    ——大力推进农村管理服务信息化。以信息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决策科学化、管理现代化、服务人性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信息服务点建设,强化乡村两级信息服务站(点)在乡村事务管理、信息交流共享、信息服务聚合、农民信息培训、文化生活娱乐等方面的综合功能。推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面向农村的公共服务门户网站、村务信息网络示范平台,开设农村政务电子信箱,以及农村党建工作信息化。充分利用农业信息平台资源,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开发乡村规划决策系统,提升农村家园建设水平。依托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提高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效率和监测能力及透明化,为广大农民提供就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作者系农业科学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