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代的基点上,为党旗增光添彩
文章来源:中国农科院直属机关党委
作者:信息所 贺鹏举
点击数: 次
发布时间:2011-10-21
[编者按:近日在农业部直属机关党委组织开展的“我为党旗添光彩”征文演讲比赛中,农业科学多名团员青年取得优异成绩。此次征文演讲活动充分展示了我院团员青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三农事业,理想信念坚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我们将他们在此次比赛中获奖作品刊发出来,与大家共勉。]
抚今追昔,岁月峥嵘。1921年,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一个由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骄傲地站起来了。1956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的探索,历经坎坷,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在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复兴之路,重在“三农”。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三农”始终贯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主力军,成功进行了土地革命,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伊始,正是由于在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才使得中国改革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归结在一起,明确提出“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温总理这样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全国的和谐社会。”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崇高目标指引下,在“城乡统筹”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解决“三农”问题。届时,将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也将是中华民族初步复兴之时。
科技创新,“三农”利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利剑: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农业科技教育来实现。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农业科研事业,建立了完备、高效的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农业科研岗位上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成就。为天下苍生做稻粮谋的中科院院士丁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生长于军阀割据时代,在学生时代,掷地有声的说:“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三次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学毕业后,毅然回国;他缺乏研究经费,面对重重困难,立足现实,用“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150岁”的决心献身农业科研;他运用生态学观点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稻作区域划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首次用野生稻和农家种杂交育成了“中山一号”以及其他60多个优良品种,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被称为“中国稻作之父”,为中国的水稻栽培和育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农业科学工作者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工作成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看着中国共产党90年中涌现的一批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杰出科技人才,我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的肩膀还不够坚强,但是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砥砺品格,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一生的追求,用实际行动为农业谋发展、为农村谋进步、为农民谋幸福。
潜心科研,无怨无悔。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为“三农”服务的理想,还需要敏锐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求真务实的态度,刻苦攻关的精神,团队协作的能力,淡泊名利的情操。在农科院、信息所优秀党员的影响下,我努力工作,潜心科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提高敏锐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我在参与工作的一年中,一方面,我阅读了大量阅读国内和国外的文献,认真思考,对国内外的本领域的前沿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我利用课题研究的机会积极到农业和农村基层,观察实践,提高了自己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水平。其次,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当前,科技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快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成为必需的能力,另外,在从事一项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项研究涉及了许多自己从未接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需要一个个突破,自己不断加强快速学习的能力。第三,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否则,不肯做出真正的科研成果,求真务实成为我做科研的基本信条。第四,培养刻苦攻关的精神。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和困境,只有保持高昂的斗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严谨敏锐的思考才有望取得突破,在科研工作中,我积极参与项目的攻关,提高了自己的独立科研的能力。第五,注重团队协作。当前,科学研究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单独依靠个人难以取得重大的科技成果,因为一个项目涉及的问题和过程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在科研实践中,我学习并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积极沟通,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效率。第六,树立淡泊名利的情操。尽管,目前在科研领域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追求项目经费,论文发表量等,其实是不利于做出优秀的成果的,我在工作中努力摒弃浮躁的思想,基本上做到了潜心科研。但是,以上这些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我将以农业科研战线的优秀党员同志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做出更出色、更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现在要说,在党旗的召唤、引领和激励下,农业科技战线工作的同志众志成城,坚持以党的理想和信念为支点,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杠杆,一定可以撬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辉煌伟业,破解 “三农”难题,实现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国家的千年夙愿。我作为一名从事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青年党员,希望这个过程中,挥洒汗水、熔铸激情、勇于创新,为党旗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走过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
抚今追昔,岁月峥嵘。1921年,在中国人民改变民族命运如火如荼的斗争中,一个由有着共同理想和严格纪律的先进分子组成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希望和光明。1949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了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骄傲地站起来了。1956年,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与此同时,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的探索,历经坎坷,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征程,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正在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复兴之路,重在“三农”。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三农”始终贯串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在民主革命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正确分析了革命的性质和革命的主力军,成功进行了土地革命,才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改革开放伊始,正是由于在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突破及其带来的巨大活力和示范作用,才使得中国改革获得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归结在一起,明确提出“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温总理这样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就没有全国的和谐社会。”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一定可以带领全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崇高目标指引下,在“城乡统筹”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解决“三农”问题。届时,将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时,也将是中华民族初步复兴之时。
科技创新,“三农”利剑。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利剑:农业的现代化需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农业科技创新来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需要农业科技教育来实现。我们党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农业科研事业,建立了完备、高效的国家农业科研体系。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农业科研岗位上做出了可歌可泣的成就。为天下苍生做稻粮谋的中科院院士丁颖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出生于清朝末年,生长于军阀割据时代,在学生时代,掷地有声的说:“诸君!当今之血性青年,当为农夫温饱尽责尽力,我决意报考农科”。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三次赴日,在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学毕业后,毅然回国;他缺乏研究经费,面对重重困难,立足现实,用“以蚂蚁爬行的方式,苦干150岁”的决心献身农业科研;他运用生态学观点对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分类,稻作区域划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首次用野生稻和农家种杂交育成了“中山一号”以及其他60多个优良品种,创立了水稻品种多型性理论,被称为“中国稻作之父”,为中国的水稻栽培和育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农业科学工作者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工作成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看着中国共产党90年中涌现的一批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和农业杰出科技人才,我清醒的认识到,尽管我的肩膀还不够坚强,但是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砥砺品格,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一生的追求,用实际行动为农业谋发展、为农村谋进步、为农民谋幸福。
潜心科研,无怨无悔。农业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有坚定的为“三农”服务的理想,还需要敏锐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快速学习的能力,求真务实的态度,刻苦攻关的精神,团队协作的能力,淡泊名利的情操。在农科院、信息所优秀党员的影响下,我努力工作,潜心科研,取得了一定的进步。首先,提高敏锐捕捉科学问题的能力。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步,我在参与工作的一年中,一方面,我阅读了大量阅读国内和国外的文献,认真思考,对国内外的本领域的前沿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我利用课题研究的机会积极到农业和农村基层,观察实践,提高了自己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的认识水平。其次,培养快速学习的能力。当前,科技的发展可谓是一日千里,快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成为必需的能力,另外,在从事一项研究的过程中,常常发现这项研究涉及了许多自己从未接触的新知识和新技术,需要一个个突破,自己不断加强快速学习的能力。第三,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否则,不肯做出真正的科研成果,求真务实成为我做科研的基本信条。第四,培养刻苦攻关的精神。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常常遇到困难和困境,只有保持高昂的斗志、艰苦奋斗的精神、严谨敏锐的思考才有望取得突破,在科研工作中,我积极参与项目的攻关,提高了自己的独立科研的能力。第五,注重团队协作。当前,科学研究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单独依靠个人难以取得重大的科技成果,因为一个项目涉及的问题和过程超出了个人的能力范围。在科研实践中,我学习并注重团队协作,与同事积极沟通,提高了团队合作的效率。第六,树立淡泊名利的情操。尽管,目前在科研领域存在一些浮躁的现象,比如追求项目经费,论文发表量等,其实是不利于做出优秀的成果的,我在工作中努力摒弃浮躁的思想,基本上做到了潜心科研。但是,以上这些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我将以农业科研战线的优秀党员同志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争取做出更出色、更有价值的科技成果。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我现在要说,在党旗的召唤、引领和激励下,农业科技战线工作的同志众志成城,坚持以党的理想和信念为支点,以农业科学技术为杠杆,一定可以撬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辉煌伟业,破解 “三农”难题,实现一个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国家的千年夙愿。我作为一名从事于农业科技工作的青年党员,希望这个过程中,挥洒汗水、熔铸激情、勇于创新,为党旗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走过自己无怨无悔的青春!